正文

第2章 视野开阔(12)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交际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为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视野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就算从朋友那得来的大多是“道听途说”,显然也比自己“不闻天下事,两眼一抹黑”好。

生命中不能没有朋友

美国畅销书作家汤姆·拉思在其著作《死党朋友:你生命中不能没有的人》曾得出结论:大多数无家可归、婚姻失败或暴饮暴食者,都是因为他们缺少友情。汤姆·拉思的调查还总结说:如果一个人最好的朋友饮食习惯健康,那么他饮食习惯健康的可能性要大5倍;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没有三四个关系亲密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心脏病患者的2倍。

在我去年进行的开放型成功人士大量采访研究当中,就发现善于结交朋友是绝大多数成功者共同的成功要素。尤其是商业领域里的创业者,他们不同于传统东方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从父辈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他们更多的是靠与伙伴的联合,组建一个互补的创业团队,共同筹备启动资金,或者通过朋友寻找风险投资,进而才能够获得人生成功。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经济领域的显著特点:团队创业。譬如百度的李彦宏与徐勇,亚信的田溯宁和丁健、共同创建chinaren网和空中网的杨宁和周云帆,E龙的唐越和张黎刚,携程的季琦、梁建章、沈南鹏等等。

“交八方友”对于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却又面临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一样重要。大学生需要注意打破校园圈子的限制,一方面通过父母和师长了解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实习、打工结交一些身在职场的“社会上的朋友”,扩大视野和见识。当然,这种“社会上的朋友”肯定不是街头混混。这同样是形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也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王冉在哈佛的学习心得

易凯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在一次我们商会组织的活动中,他曾谈过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心得:

“我在学校的时候远非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功课上。我宁愿花时间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听演讲、组织活动等等。如果天天关在校园里读那点书,我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浪费哈佛的经历。我觉得如果要想在哈佛的教育里最大限度吸取营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那些课程的掌握上,而是要把自己融进那个人文环境,利用这个人文环境能给你带来的这些特殊的机会——包括跟世界一流人才的交往、交流的机会——从而真正打开自己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不应该仅仅是教人知识,比如现在我工作中所用的知识都不是那时候学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人的视野从而能让人看得更远;另一方面是锤炼人的意志从而能让人走得更远。前者包括教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者包括培养自信、幽默感、团队精神、求索意识等等。这些都比纯粹的‘知识’重要得多。当然,哈佛生活——特别是两年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也在表达和交流以及快速阅读等方面磨砺了我实实在在的能力。”

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公司的总裁阎长明也曾就出国留学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很多留学生到了西方社会,就只重视学习ABC和自己的专业,课余有时间就拼命打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固定的模式里,这对于开阔视野和日后在外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朋友”这个词已经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接触更加频繁,朋友越多代表路子越广,因为可以跨行业、跨地位、跨国界的互为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日渐浮躁和功利,人与人之间有太多分不清的是非真伪,也有着太多的客套、应酬、交际,以至于“朋友”的定义越来越广,越来越有酒肉朋友的内涵。

当然,上述现象只是在向我们表明:朋友,也需要有所选择;朋友,也需要分门别类。

通常来说,人们交友有两个原则:

其一,同质原则。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都是同质性,譬如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兴趣相同、门当户对,或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等。知己往往也就产生在这类朋友当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