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从来不是记忆的负担

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 作者:罗海岩


一切想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都必须以强国的发展为镜鉴。走向强国必须有杰出的领袖或代表人物,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时代。

主题词:罗斯福 人物 借鉴

2008年的全国图书市场上,关于罗斯福的图书倍受读者的青睐。

在从政的高层人士和知识界学者中,许多人在阅读和评判《罗斯福传》。这个关乎文化和政治的社会现象,大概有两个成因。

一是缘于罗斯福能够赋予一种制度和体制以活力,具有弃旧图新、力挽狂澜的力量。他把自身的羸弱和国家的强大、自身的平实和国家的崇高融为一体。美国有三任总统名传史册,一个是创建了国家的国父华盛顿,一个是维护了国家统一的林肯,再一个则是赋予国家新生的罗斯福,他们都代表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创建和保卫为历史所囿,不是人人可遇可为,但创新一种体制和机制,使之不朽,则是后人尽可为之的。这也是走向强国的根本路径。

另一个原因是世界经济衰退的现实,同罗斯福的时代相似乃耳,世界各个大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也同罗斯福当年治理经济危机的对策异曲同工。

罗斯福就职前,美国银行已倒闭一半以上,信用宣告破产。他就任总统后立即宣布为银行提供贷款,帮助银行恢复营业,恢复人们对金融业的信心。同时发展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并予以补助。他还调整工业结构,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通过兴建水利、造林、筑路等工程,减少失业,缓和矛盾,稳定秩序。而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推出了7000亿元的救市计划,也开始了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则拿出4万亿元,全力刺激和促进经济发展,并相继出台了诸多重大政治、经济上的宏观举措,以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随.笔

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历史上,有两次高调评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次是在1945年4月的《新华日报》社论中:

“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再一次是他逝世时,《新华日报》专门发表社论,题为:“民主的陨落——罗斯福总统之丧”。

罗斯福成长于美国发展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1933年3月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并连任4届。是时,伴随工业化和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美国进入了“恶与善俱来的时刻”。资源掠夺开发、社会分配不均、骚乱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使过去农业社会里的道德准则日显苍白。特别是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贫穷、饥饿、破产、失业和股市暴跌的恐惧场景遍及国中。罗斯福宣誓就职以后,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和阳光的演说:“人类在每一次危机、每一次灾难中,获得新生时,他们的知识就更加广泛,道德更加高尚,目标更加纯洁。”

罗斯福看到了当市场经济的能量发挥至极限时,弱点也暴露无疑,他的可贵在于并不幻想使用市场的自我调节,而是大胆利用国家机器实施干预,将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相结合,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干预相结合。1933年3月至6月,他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提出多种咨文,指导国会立法,以惊人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这些“新政”的内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主要措施是复兴: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间竞争,制止企业倒闭。而后期的主要措施是改革: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他利用国家的强制性弥补市场经济制度的天然弱点,完善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

罗斯福的新政,促进美国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成功地走出了危机的阴影。当他第一个任期终了时,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动情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政治家的显著风范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远见卓识辅之雄才大略,对事物的发展有着科学的预见。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另一位权威传记作者弗雷德176尔则这样评价罗斯福的思想:“从他任总统期间总是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来看,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从他相信美国的幸福有赖于其他各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保障来看,他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正是在国内事务和国际关系两个大局的运筹中,罗斯福把美国推向世界一极,综合实力跃居世界首屈一指的地位。

大国的兴衰消长,从来是世界舞台上受人瞩目的大戏。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一下《罗斯福传》,有利于用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的坐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