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历来是中国知识阶层的兴奋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得上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事必躬亲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褒义词。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视到我们的文化更注重于终极目标,较少重视中间的执行层面和对过程的把握。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述而不作”都可以折射出我们对过程与执行的轻视甚至是蔑视。不动手就无法参与过程,也就无从发现过程中的瑕疵和问题。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莫不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没有经过实证数据检验的理论都不能成为一家之言,难以让人信服,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也是我们在各行各业——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共管理——都缺少过程控制的文化原因。
形成过程控制文化需要经过大工业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历史洗礼。与信用文化一样,过程控制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痛苦的试错过程。这一点日本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证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日本最初也是采用低成本模仿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制造业。只要是在市场上发现的新工业品,他们都可以仿造出来,再以低价出售。成本是降下来了,但质量总归要粗糙些,市场竞争力也要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现在的日本制造几乎是质量优良的代名词,根本原因就是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过程控制为关键的质量革命。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凤凰涅槃。完全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快教会了日本商人在过程控制中创造价值。我们的基础管理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低级、粗放型管理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小农经济特征:散漫无序、不重纪律、不重规范,与工业文明所要求的以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为核心的管理标准相差甚远。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们看到中国的管理水平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五六十年。
过程控制,看起来是一个按部就班、枯燥乏味和平淡无奇的事情,细分的每一个过程也似乎十分简单、容易,而问题往往就会因这种漠视而产生,这就需要耐心,需要对过程的挚爱和重视。人们一般更喜欢描绘一幅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与远大战略,很少为实现的过程做精细的考量,习惯于讲必要性讲重要意义,习惯于评头论足或指手画脚,却难以对眼前自己所面对的各个环节去体验去检测去改进,在亲力亲为中敏感地认识到每个过程的可能性缺陷。当我们看到西方人做什么都按程序一板一眼、不省却一些微不足道的环节时,往往认为他们“傻”,认为他们不灵活,不知道变通。殊不知正是这样严格执行流程,控制好每个细节,才达到了更高的精确度,堵塞了可能的漏洞。只有当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开始关注过程、过程控制的理念、意识渗透到一个组织的任何一个角落、并成为组织文化的一个部分的时候,一个组织才能完整地落实一项计划。
科学管理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过程控制工具的应用史
过程控制文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样的生产工具、同样的工人、同样的生产技术,过程控制的好坏与否可以让好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也可以让差的企业淘汰出局。精明的资本家发现,通过过程控制的优化,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因此不遗余力地发掘过程中的潜能。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一个有趣的例证。面对巨大的齿轮和漫长的流水线,工人被训练成为标准化作业的一部分,通过对操作过程的监督、管制、奖惩、挖掘,把每个人的活动变成一道道严密的工序。
过程管理、过程控制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目标是为了创造完美的服务和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控制,管理学的发展史实质上又是一部过程控制的思想史,或者说是关于过程控制管理工具应用的历史。从“泰罗制”的标准化管理,到戴明的质量环,再到GE的六西格玛、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从全面质量管理到流程再造,从控制论到《执行》,一再重复和强调的就是:任何管理都是靠过程控制完成,只有在过程控制中才能创造完美,达至管理的最高境界。
“现代管理之父”戴明推动日本掀起了质量管理热潮,被日本人尊为“质量之神”,赢得了“第三波工业革命之父”的美誉。他不停地灌输质量散布在生产系统的所有层面的观念,更指出质量不良的责任中有85%以上可归咎于管理不当,质管制度的施行应采取强硬手段。由戴明归纳出的“管理十四要点”被称为日本工业转型的基石,其开宗明义地强调:通过用百分之百检验的理性做法来提高质量,往往太迟、无效,且浪费金钱,质量并非由检验而来,而是由改进生产过程获得,把过程控制摆在了质量管理的首要位置。
精益生产方式JIT(JustInTim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专家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的赞誉之称。精益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生产管理技术,其目标是通过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地追求零缺点、零浪费、零灾害等七个零的终极目标。精益生产要求加工过程的每一个工序达到最好水平,追求无缺陷,强调“第一次就做对”。
六西格玛在管理观念上的最大突破是强调管理者在日常监控中投入的程度,被视为摩托罗拉、GE等跨国公司控制产品合格率的最有效方法。六西格玛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无论把重点放在什么方面,都要把过程视为成功的关键载体;二是要在事件发生之前采取行动,而不是事后做出反应;三是要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经营活动养成习惯,制定有雄心的目标并经常进行评审,重视问题的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在GE公司里,有一支“绿带”队伍,他们的业务时间是参加质量控制项目,地毯式搜索每一个工作角落,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的错误和浪费进行关注,有问题即有反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控制方法,而是把过程控制渗入到企业内部文化、人员激励、考核和提拔中,成为实现企业理想与共同愿景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