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过程控制是“走过场”、“磨洋工”的克星
究其本质,过程控制就是明确“如何做”与“什么结果”的关系问题。“什么结果”解决的是结果的问题,而这个结果是由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如何做”构成的。过程是产生结果的一系列行为,过程控制就是把“如何做”和“什么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结果对“如何做”的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监测、检查、反馈、统计、核查、评审、分析、纠正。一方面强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另一方面强调“控制”的手段和方法,确保每个环节的运作顺畅。
重结果还是重过程?这一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普遍。许多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寄托在开发产品的结果上,而不注意建立产品规范化研发与流程控制,忽视或取消产品品质保证的过程,这会增大产品研发成功的风险。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把新产品研发出来就行”,仅仅关心产品结果、表现形式,把希望寄托在研发人员的“自由创作”基础上。而由于高科技产品的隐含性,研发人员单个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必然导致开发过程中的缺陷,没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文档管理、双人复核、测试等各个阶段的保障,往往会造成很多隐患。核心技术人员走了,企业就崩塌。对一个好的项目,只重视可行性分析而不重视通过不可行性分析搜索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缺陷,这也是中国软件业规模远远落后于印度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在过程控制中把各种可能性问题想透想深,解决问题与防范风险的措施才会彻底,才会有针对性。
有效运用“细节—规范—过程控制”原理
查隐患、找漏洞是过程控制的法宝。质量检验、质量控制的理念不仅可以运用在工厂生产环节,也应该在政府、公共管理、行政事务中得到应用。公路建好了、改建了,但标识不清楚,或者没能及时更换,是因为没有计划,还是因为没有及时检查、巡查,或者对公众的投诉置之不理?一项政策的出台,到底效果怎么样?有没有渠道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进、检讨?有没有听进去?听到了意见以后谁去整理并逐一解决?还是仅仅停留在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走过场”状态?有了过程控制意识,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将大目标分成不同的小目标,将工作分成不同的阶段和过程,找出可控制的关键点。从最坏的可能出发,对各种可能的隐患和漏洞进行密切关注和随时检讨。对“没问题”、“没有什么不知道”、“差不多”、“我可以打保票”等言论进行怀疑,对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层面可能存在的马马虎虎、模模糊糊进行检讨,看看还有什么不足,或可以做得更好。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不重视过程控制,不学会查隐患、找漏洞,必然会管理无序、漏洞百出。
“永远可以做得更好”。完美是一种极限目标,人们当然不可能任何时刻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总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当前给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对每个环节有效的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运作中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样式,通过过程控制将细节与规范最有效地串联,这样运用好“细节—规范—过程控制”的原理,把握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总能使每一项事情都可以做得比原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