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实战(2)

城市中国 作者:王志纲


其实,在计划经济色彩相对浓厚的北方,像廊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廊坊的例子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的大气候,城市自身的主观努力固然重要,但时机未到也只能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令廊坊人没想到的是,自河北省开始重视环京津发展战略的一段时间以来,廊坊不仅没有享受到得天独厚的地利之便,反而由于处在京津两个超级巨人之间,又遭受了新的“无妄之累”。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京津塘高速公路开通后,廊坊建了开发区。中央、地方都看好廊坊,认为高速公路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发展机遇。但事实恰恰相反,京津两地就像两个巨大的磁场,将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到自己的辖区,廊坊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走廊”。有例为证:廊坊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八百多人,而分回的仅二十多人,原因是夹在京津之间,根本留不住人,相反,各种类型的被清理对象则聚集在廊坊。但实事求是地讲,尽管廊坊“地上基本无山水,地下基本无资源,国家基本无投资”,90年代以后,不认输的廊坊人还是通过拥抱京津尝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甜头。

一是大力推进开发区的建设,利用优惠的政策、廉价的成本、优越的位置招商引资,现已有4个开发区,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排头兵;二是探索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特色经济,主攻京津市场。据统计,廊坊每年把16亿公斤蔬菜、1 2亿公斤果品、2亿公斤肉蛋奶和水产品送到了京津两市人民的餐桌上。其中供应的牛羊肉占到北京市场的80%,粮油占到30%,猪肉则占了半壁江山,成了京津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面袋子”和“油瓶子”;三是依托京津形成了各类专业性市场,如全国最大的摩托车配件市场、渔具市场、花木市场、农产品市场等,物流业发展前景看好。“九五”期间,虽然廊坊的人口与面积在河北省10个地级市中倒数第二,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 2%,特别是1998年以来,全市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4年位居河北省第一位。2001年底,此时的廊坊已开始走出夹缝的阴影,正意气风发,准备二次创业。

但到底该怎么快速发展,当地政府也在急切地寻找着新的突破口。当工作室介入廊坊制定发展战略之际,看到的是一个躁动的廊坊。

孙子曰: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对廊坊而言,天时、地利都已占全,只待人和,跨入新世纪的廊坊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机会来自大北京。2001年的10月,由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持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通过建设部审定,“大北京规划”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所谓大北京地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云集了华北诸多大中城市,也就是首都经济圈。在规划中,专家们提出把北京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的构想;另一方面,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其经济发展前景也被世界一致看好,大有横空出世的感觉。

“大北京规划”——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除了媒体热衷于对大北京概念的炒作外,很多人对此规划的实际意义仍持保留态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大北京规划”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环渤海经济圈”——即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整个范围占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这个概念自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也曾火热一时,但结果仍无法改变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那么,大北京概念会不会又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大饼”呢?与多数“理性派”的观点不同,工作室认为,这回“潮是真的来了”,一场真正的区域经济的核裂变即将发生,廊坊腾飞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抓住大北京经济发展的契机,尤其是能否主动地挂靠北京这个高速列车。

与以往所谓的经济圈概念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大家是和气一团,你好我好他也好,而如今的大北京地区却有了北京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北京之于大北京地区正如上海之于华东经济圈。如此一来,随着城市群内部结构的变化,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也将不可避免地随之调整。

基于对大势的把握,工作室得出这样的结论:21世纪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大北京。在北京的带动下,中国第三个经济板块正在崛起。

首先,中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在新世纪全球经济开局不利的形势下,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中国”二字是2001年全球媒体最频繁使用的词汇。中国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增长快、效益高、低通胀的特点,以7 3%的增速,继续在全球经济增长中领跑。全球工商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市场充满着诱人的商机,看好中国就是看好未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北京的发展不能不令人关注。2001年,中国GDP增幅最快的发达省市依次是北京(11%)、浙江(10 5%)、上海(10 2%)和江苏(10 2%)。从人均GDP看,全国最高的是上海,为3 7万元左右,其次是北京,达到了2 46万元。

2001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额以33 2%的增长速度紧跟上海之后,达到了40 1亿美元。此外,北京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已占到GDP的近60%。北京无疑是2008年奥运会的最大受益者。据有关方面预测,奥运会每年将给中国带来0 3%的GDP增长,对体育、旅游、建筑、建材、房地产、通信、商业服务等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初步估计,2008年奥运会的成本为2 800亿~3 000亿元,其中1 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北京市的基础建设,由此引发的间接投资更是高达上万亿人民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