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实战(11)

城市中国 作者:王志纲


根据工作室的“金蛋计划”,环京东南经济带已成为廊坊发展的重头戏,一座座成规模的高尔夫球场展现在高速公路两侧,廊坊开发区正在由传统的工业区变成一座更人性化的城区;想尽办法加强和清华的合作,让清华的培训基地建到廊坊来等等,种种举动无一不体现着“招智引商”的思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廊坊要想实现自己的多元目标,还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主要矛盾下手寻找突破口。

可以想象,就在廊坊调整自己的发展坐标的时候,大北京地区的其他城市肯定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形成差异化发展依然是廊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课题。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个坚定不移的理念:21世纪的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竞争,哪个城市能吸引、聚集到高层次的人才,就能实现人旺、地旺、财旺,就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2年5月18日,首届大北京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在廊坊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地方政府官员、有关部委领导、学术界、企业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关于大北京地区如何加强合作、协调发展的话题。在这次论坛上,王志纲发表了题为《大北京格局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演讲。在演讲中,他首先论述了城市定位对于城市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时代。

那时候全国经济一盘棋,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如20世纪60年代大搞三线建设,大量人财物迁往西南和西北,“火车开进苗家寨”,最后形成“墙内火箭上天,墙外刀耕火种”的奇特现象,这个时候的市长,只要能够吃透“上头”就是好领导。

第二个阶段是邓小平时代,在政策的倾斜下,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各级政府更多注重的是怎么向上面要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此时的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跑“部”前进要政策上。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全面开放,政策拉平,对地方首脑来说,就好像昨天在长江里行船,突然一夜之间驶出长江口来到了太平洋上,几乎所有的船长都不免有一种晕眩的感觉,同时一连串的问题浮出水面。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今天在哪里?

明天到哪里去?自己的航船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区域经济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怎样扬长避短,脱颖而出?而所有这一切都首先要归结到城市定位的问题。当演讲进入下半场自由提问时,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城市定位如此重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找到理想的城市定位呢?对此问题,王志纲以廊坊为例现身说法,做了一个“齿轮理论”的比喻:简单地说,制定城市定位必须要有动态、辩证、发散的思维方式,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二分地里面,游离于大的经济环境和分工协作的格局之外,按照自给自足的眼光进行简单的城市规划,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如果说城市定位有窍门和捷径可言,那就是要紧密结合周边环境经济形态的变化,把自身变成一个齿轮,死死地咬住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大齿轮转一圈,自己跟着转十圈。试想一下,当我们探讨明天的廊坊发展之路时,当我们把眼光瞄准在北京这个“超级齿轮”上的时候,当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廊坊与这个“超级齿轮”的咬合点,并利用城市化的机遇付诸实践的时候,在北京这个“齿轮”高速运转的带动下,廊坊的经济能不起飞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