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2)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张雄文


这是一个对中原和全国战局全面分析以后得出的科学战略构想: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在解放战争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他的构想不仅关系战略全局及其未来发展,而且与中央军委一再强调的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以及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就在前一天的12月9日,粟裕还收到中央军委电示:“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③因此,他虽然准备将自己的战略构想向中央建议,但采取了格外谨慎的态度,没有马上发出电报,而是在不断缜密地思考。直到经过40余天的考虑,并通过平汉路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仗初步可行之后,粟裕才毅然于1948年1月22日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上报中央军委并告大别山区的刘伯承、邓小平。

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规定,“子养”即1月22日,此电即军史上凝结着粟裕军事智慧结晶的“子养电”。

粟裕曾经说:“进行一个战役,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战役要同战略相结合,当前要与长远相结合。”④他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还指出:“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的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他在解放战争中关系到战争走向、成败的关键时刻,自觉提出的这个关系全局的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在我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是极为突出的。这一成熟的战略思想,成为以后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的最早构想,在他不久再次直谏中央军委之后,逐渐得到全面的实现,被历史的发展轨迹证明是十分科学的,对扭转中原战局,进而以不断的大规模歼灭战消灭蒋军的主力于江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粟裕再次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粟裕

同志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粟裕的“子养电”发出时,中共中央于1947年12月已做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迫使中原战场上的部分国民党主力部队回援,以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逐字加以圈阅,在送给周恩来、任弼时,以及正在中央驻地杨家沟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传阅时,他特别注明:“再送毛。”⑤但经同陈毅等人复议,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也于1月26日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裕等,认为:“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如无友邻协助,至少将十一师(即整编11师)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⑥毛泽东决定坚持既定决策。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告粟裕,指令他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电报认为,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正是在这一天前后,陈毅兴奋地作诗一首:“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日卜,稳渡长江遣粟郎(粟裕)。”

显然,对于改变中原以至全国战局,解放军高级领导人中此时存在着两种战略设想,一个是分兵渡江南进,一个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粟裕在反复思考哪一种设想更为切合战争实际,更能迅速取得全国战争的胜利。

3天后的1月31日,粟裕复电中央军委,重申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⑦

接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动身返部的陈毅留下来,再次一起研究。陈毅依然表示支持中央原来的决策。2月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也给中央军委发来电报,主动建议:他们也“可以组织两个有力支队,继粟裕之后渡江南下牵制敌人一部兵力,一支出川、湘、鄂,一支出湘、鄂、赣,二、三两月做充分准备,3月底或4月初行动,并以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率两个旅加强江汉军区,包括经营鄂西及汉水中流在内。”表示了对中央决定粟裕率部渡江南进的支持。毛泽东见电后十分高兴,亲自于2月6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电,完全同意他们2月4日的建议。⑧在多数人热烈支持的情况下,毛泽东复电粟裕,所部按原计划行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