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7)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张雄文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毛泽东在10月11日起草了以“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第一阶段重心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淮海战役方针是因为敌情变化而改变的,并非臆想中的“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

无论是粟裕9月24日建议的淮海战役计划,还是毛泽东9月25日、28日以及10月11日3次指示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都将两淮、海州地区看成是关键。只要夺取两淮、宝邮,将把徐州抛在身后,直接威胁南京,同时威胁徐州的后路;而夺取海州,势必将切断杜集团海上逃跑的道路,这些均符合以实击虚原则的。按照粟裕的计划,第一步作战先打两淮,徐州之敌势在必救,否则两淮、宝应、高邮陷落,将直接威胁南京。徐州之敌加黄百韬兵团有45万之众,要救援两淮有两种选择:第一,以一两个兵团从南北方向增援两淮,同时坚守徐州。由于要守徐州,极大的可能是黄百韬兵团出动增援,再加南线部队如李延年兵团共同行动。而粟裕在计划的第一方案中已经“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这样,华东野战军在野战中即有机会仿效豫东战役大量歼敌。第二,国民党军放弃徐州倾力来援。如此,华东野战军将失去大规模歼敌机会,但将解放徐州以及海州、连云港一带大片地区。而不到万不得已,蒋介石和杜聿明都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不会采取这一行动的。基于此,杜聿明只可能选第一个方案。由于华东野战军兵力占有相对的优势,歼灭其中一个兵团是有极大可能的。尤其是黄百韬兵团,远道来援,便于在运动中加以歼灭。毛泽东的计划只是改变了粟裕的首战目标,并没有改变其战役目的。当然,毛泽东的计划更直接,简洁;而粟裕的计划则更符合作战原则。粟裕的计划是歼灭来援之敌,我军选择战场,不选择对手;毛泽东的计划是我军选择攻击对手,如此则战场无法选择,攻击难度加大。毛泽东改动粟裕计划的原因是要求直接的效果,宁愿作战初期困难一些。粟裕的计划则是还要寻找战机,具体打哪一路还要看敌人增援的安排,因此,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另外,从毛泽东的淮海战役方针来看,他计划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第二三阶段目标攻取两淮,再取海州,并没有让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战役上配合作战的意图(非战略上)。否则,他应该要求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向徐州方向进军。因此,毛泽东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与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一样均不是南线战略决战计划,而是发展成“大淮海”的基础,不能说谁更高明一些。而“大淮海”也正是这样一个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发展起来的动态过程。

就在粟裕于10月23日颁布《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即将发起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野战军领导人陈毅、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四个纵队先后攻克郑州、开封,并于10月下旬到达徐州附近的萧县地区。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淮海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于是,他在10月31日给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于次日复电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陈毅、邓小平也于11月2日复电,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中央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在此基础上,中央军委又于淮海战役正式发起10天后的11月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支前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