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8)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张雄文


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很快解决了。粟裕的建议帮助中央军委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他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共有16个纵队,而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一部只有4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仅仅是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在中央军委还没有做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以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南线决战的指挥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蒋介石的统帅部,从10月22日提出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到11月10日指令杜聿明到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用了近20天时间,即淮海战役发起4天以后,才勉强解决了徐蚌会战的统一指挥问题。

淮海战役发起以后,粟裕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此时,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粟裕认为:“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1948年11月8日,他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致电中央军委,估计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他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做较大支持,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种方针更为有利。因此向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这就是使“小淮海”发展到战略决战“大淮海”的关键建议——“齐辰电”。粟裕在其《粟裕战争回忆录》说:“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设若判断失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显然,作为南线诸多将领中的一员,粟裕在“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

张震后来回忆时说:“此电(齐辰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挥军南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敌军,且调动黄维之十二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粟裕同志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11月9日午时,粟裕又向中央军委报告,“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正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显然,他是在再次坚定中央军委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

中央军委于11月9日佳亥(9日21—23时)复粟裕齐辰电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指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已经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毅然做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决策。淮海战役最终由原来消灭黄百韬兵团,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小淮海”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至豫皖边,北自陇海路,南到淮河的广大区域同国民党最大最强的徐州刘峙集团决战的“大淮海”。

早在淮海战役发起前的11月3日,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曾在一份回复陈毅、邓小平并告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到“先断截徐、宿间铁路”,电报说:“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已全到),邱、刘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断截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这份电报虽然提到“先断截徐、宿间铁路”,但刘伯承首先没有明确要求中原野战军攻占特别是守住宿县;其次没有明确提出将徐州国民党主力抑留,不使其南撤;再次也没有明确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后不要按原计划转向两淮。显然,他此时的建议,尚不是进行南线战略决战也就是“大淮海”的实际设想。

上述过程表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首要贡献,是提供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从“子养电”到“齐辰电”,在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过程中,在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对中央军委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了粟裕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谋深计远、把握战机、运筹帷幄的军事战略家的雄才大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