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得到情报: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从山西、台湾、甘肃抽调几个军到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合股北援;宋希濂兵团已由武汉向浦口开进;蒋介石派他的儿子蒋纬国率领战车部队到蚌埠参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南线阻援兵力不足。万一出意外,势将影响全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他估计,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作战还需十天到半月时间,可以再抽出部分兵力到歼黄战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
12月10日,粟裕即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中央军委、华东局,主动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对邱、李暂采大部守势,局部攻势)”。经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同意和毛泽东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前委决定,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率3纵、鲁中南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于当天晚上南下参战。这样,就使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达到12个纵队零两个旅,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处于优势地位。
应特别指出的是,陈士榘出发前,粟裕即特别交代,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原野战军。若干传记写道:“黄维兵团最后试图分散突围全部就歼时,陈士榘、陈锐霆(华东野战军特纵司令员)都接到陈毅指示:黄维兵团的东西华野部队一律不准拿,华野各纵队战斗结束后即时归建。于是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只得‘两袖清风’而归。”显然,这个叙述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实际上贬低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的豁达与陈士榘、陈锐霆执行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命令的坚决。陈士榘、陈锐霆早已奉代司令员粟裕的命令,缴获的武器装备必须全部留给中原野战军,因而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并非就要带走战利品,“两袖清风”早在计划中,“只得”一词显然值得商榷。当然,陈毅的指令起了强化作用,同样是一种高风亮节的体现。
战至12月15日,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派出的7纵歼敌10639人;13纵歼敌9274人;3纵歼敌642人。另据13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其《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中记载,13纵共歼敌17781人。他指出:“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我纵毙伤敌10军军长覃道善以下4100余人,活捉18军军长杨伯涛以下13681人。除我纵补充自己几千人外,其余的约10000人,遵照华野首长指示,多数拨归中野第二纵队。”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又将李弥兵团歼灭近半,将邱清泉兵团歼灭三分之一。取得了淮海战役的第二个巨大胜利。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几个方向作战,加上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他临机处置的难度。华东野战军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相当紧张。华东野战军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原野战军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第7、13、3、鲁纵及特纵主力共五个纵队;另以五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任务,保障中原野战军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极限了。然而,华东野战军各个纵队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1月18日,代前委书记粟裕签发华东野战军前委《关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部队情况简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于12月22日批示:“报告内容甚好”,并转发东北、华北、西北各野战军及兵团首长参阅。因此一阶段直接围歼黄维兵团以中原野战军为主,1月3日,中原野战军政委、前委书记邓小平也起草并签发了中原野战军《关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初步总结》,上报中央军委。
三、瓮中之鳖,军政并用。雨雪霏霏,四面楚歌,名将杜聿明束手就擒。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人民解放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被全歼是早晚的事情了。此时,粟裕考虑的是什么时间发起总攻对全国战场最为有利。
为了稳住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各部国民党军南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2月11日决定,在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12月14日毛泽东再次电示粟裕:“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
同时,为防止平津、塘沽的傅作义部经济南逃往青岛,中央军委于12月13日致电华东局并告粟裕、谭震林,林彪、罗荣桓,指出: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入关,正在部署切断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准备攻击北平、天津、塘沽。如果敌人其他地方无路可逃,可能由天津经济南向青岛逃走,此时,“你们即须担负阻击之责,以便配合我追击大军歼敌于济南一带黄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