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战略上更为缩短解放战争进程立下了独特的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主要有三个:一为抗战胜利后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内战初期的南线“三军进击津浦路”、北线“三路四城”的作战方针;三为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阶段的“南下跃进”战略方针。这三大战略方针,粟裕对后两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共中央第二个大战略方针中的南线计划,也叫“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即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在津浦路两侧作战。当其他两大野战军指挥员遵令而行时,粟裕独陈异议,建议依托解放区先在内线作战,对军委将原定的战略方针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第三个重大战略方针有两步:第一步由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过长江南进。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并以豫东战役成功的作战实践迅速打开了中原战局。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通报——《关于情况的通报》。通报中预计:“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又指出:“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实际上解放战争进行了3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结束了。战争的进程从开始预计的5年变为后来的3年,粟裕的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做出解放战争需要进行5年的判断,是建立在敌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歼,而人民解放军的部分主力即过江的设想上的。如此,我军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歼灭盘踞在江北的国民党军主力,显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东战役那样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济南战役的胜利和举行淮海战役的条件了。
因此,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的元帅军衔授予标准而言,粟裕显然有着过硬的条件。黄炎培“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之语可以说是很中肯、客观的。
二、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毛泽东: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当然,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定。1955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1954年9月恢复成立)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以德才资衡量干部现职”,参照编制军衔,以干部的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评定军衔。同时,1955年2月全国人大第6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还规定授予军官军衔的条件是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规定每一军官职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确定其相当的编制军衔。按这些标准,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从“德”来看,粟裕有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具备古名将之风,与东汉谦虚隐功的“大树将军”冯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堪称人民解放军的楷模之一。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当诸将大争自己功劳大小的时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将冯异却独屏树下,耻于言功。而实际上,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东汉“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就是说,东汉开国将帅中,冯异和另一方面军统帅岑彭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样“谦退不伐”,且党性原则坚强、胸怀开阔,是极有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战争年代,粟裕多次率领部队与其他部队整编扩编。在核心领导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贯坚持以革命利益为重、以团结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原则,正确地处理本部与友邻、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让自己所属部队的原正职干部担任改编后的副职,把正职让给参与合编的友邻部队,即使有的暂时不能到职,也要将正职空着留给友邻。如成立苏浙军区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等单位时,粟裕组建和长期指挥的新四军1师的干部,从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职改任副职。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曾多次谦让司令,成为开国将帅中“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的一面明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