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报考北洋水师学堂

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 作者:孙海麟


 

作者:孙海麟/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的故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支让国人交织着悲壮与屈辱的军队——北洋水师。透过文艺作品,人们景仰这支军队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也熟知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

其实,更多的北洋水师官兵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为保卫国家的疆域而战斗或捐躯,却背负着太多的历史责任。本书的主人公张伯苓,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张伯苓,名寿春,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5日生于天津。张伯苓的父亲张久庵年轻时不重功名,教家馆,精乐器,人称“琵琶张”。张伯苓降生时,张久庵年届四十有三,人到中年的他,意识到人生苦短,应有作为,就坚决不让孩子再玩琵琶,说是玩琵琶会玩物丧志。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寄托在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上。

为此,张久庵凭借着在天津的名望,请津门耆宿于泽久先生按照自己的意思题诗一首,诗云:“功名蹭蹬老风尘,寄傲弦歌乐此身。置散投闲殊自得,读书有子不嫌贫。”通过这首诗,人们不难看出张久庵对于张伯苓的要求与期望。张伯苓记住了这些教诲,成年后请书法家吕咸先生书写,装裱在镜框内,作为张家的家训传世。

张伯苓自幼聪颖,年龄稍长性情刚直,每逢路见不平,常为弱者辨析是非曲直。当时正值张久庵家道中落,每日为生计奔走操劳,无力为张伯苓延师教学。这个时候刚好有位同族家道殷实,请了家馆老师教子读书,张久庵征得该家同意,遂送张伯苓前去附读。但是,好景不长,张馆告停,张伯苓失学。不久,有位刘先生开办义塾,设馆招收贫寒子弟,张伯苓这才得以继续求学。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洋务运动日益发展。在推进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比较注重提倡创办与洋务事业配套的新式学堂,1880年他奏请清廷在天津设立了北洋水师学堂。1891年,不满十四岁的张伯苓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为培养北洋海军后备人才的军事学堂。

为了延揽人才,吸引学生,北洋水师学堂招生时提出了优渥的就学条件,规定来学堂读书的学生,不仅免交食宿费,而且每月发放赡银四两的补贴。这样的条件,对于立志求学却苦于家境不佳的贫寒子弟确实有吸引力。当时中华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许多热血青年以反对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来寻求强国的路径。

张伯苓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坎坷,对国家危难更有一番深刻的体验,自然心存报国壮志。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历来是北方陆路海航的重要码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海军又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兴兵种,因此,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将来比较容易为保家卫国尽一份力量;加上北洋水师学堂优厚的学习条件,这都成为他报考这所学堂就读的直接原因。

张伯苓入学后学习驾驶,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其时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监督,是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近代中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主张改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引进西学,开启民智,以教育为强国之本。他向学生传播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受严复的影响,张伯苓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接触了西方近代体育。

年幼时张伯苓曾体弱多病,在北洋水师学堂他不但得到游泳、单杠、双杠、兵式体操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而且学会了击剑、拳击、哑铃、足球、跳栏、竞走、跳远、跳高等外来的体育项目。体育锻炼和重视习武让张伯苓的身体变得健康而强壮,他对各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都很热衷,并且样样精通,尤其擅长爬桅杆,他爬桅杆速度之快闻名全校,年年夺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