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崇尚良好的体育道德(1)

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 作者:孙海麟


作者:孙海麟/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旧中国的体育界存有许多弊端。由于国民政府的不重视,体育运动既无官方专设机构,也无专项经费的支持,致使体育人才匮乏,各级学校体育课师资严重不足,造成大多数学校行政当局不重视体育,只是按照老框框敷衍应付,一般体育教师率皆墨守旧法,一成不变,其所采教材,又嫌过于陈旧,遂致学生因循敷衍,毫无裨益的现象。尽管政府没有投入,但造就体育人才,尤其是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取得名次,却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于是,各学校为投入少、见效快,只培训少数顶尖选手为学校争名夺利,甚至有的学校到处挖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以不经考试即被录取,学习期间校方根本不过问他们的考试成绩,只要他们代表学校在各项运动会上取胜,不仅不必上课而且还能拿到丰厚的津贴,几年后照样可以拿到文凭。这就是当年盛行的“选手体育”。

在这种空气下,一些学校毫无顾忌地鼓励运动员夺锦标,拿奖品,而主办者又往往不惜巨金置办贵重奖品,引诱青年拼命争夺。于是,在青年学生中又形成了“锦标主义”思想。造成体育竞赛风气每况愈下,或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裁判不公,不服裁判;或无理取闹,大打出手。有人用“无时不争,无处不闹”来描述当年的比赛赛场,一点也不过分。

运动员的赛风正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张伯苓对于体育运动的不正之风忧心忡忡,他在自己管理所及的范围内努力改变这种风气。在南开学校里,在他出席的各种运动会上,他多次讲到,良好体育道德是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体育道德的运动员即使成绩再卓越,他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他强调:“专就体育而言,则当力求普遍均衡发展。目前大家只知着力培植选手,仍然不能达到促进国人健康的目的,无法取消‘东亚病夫’的恶名。”

张伯苓毅然举起倡导良好运动风气的大旗,决心扭转体育运动的歪风,对于运动员,张伯苓不只看重比赛成绩,更要求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南开学校的运动员从不搞特殊化。运动员比赛归来,照样得进课堂学习,因比赛落下的课程,学校也要安排补课,学校的各项考试,运动员一项也不能少。南开学校足球队有一名优秀的守门员,是1915年南开球队取胜的关键人物,他的守门技术堪称一绝,很少有人能攻破他的十指关,但是他的文化考试有不及格科目,张伯苓依然没让他参加1916年的足球比赛。

为了形成良好运动习惯,促进社会体育竞赛风气转变,张伯苓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并针对运动场上出现的问题,对运动员讲解应有的品格。他强调,第一,不以不正当的方式侵害对方。他说:“竞争时,或因好胜之心过大,而不免有不正当之举动,此最宜切戒者也。即使用不正当方法,幸得胜人,而于道德已有碍矣。”第二,不以虚诈的方式投机取巧。他说:“凡欺人者,即幸能欺其所欺之人,亦必失信于其旁观者,自损名誉,难逃人眼”。他引用美国总统林肯的话告诫运动员:“虚诈可欺少数人而不能欺全世界,可欺人于一时而不能欺人于永久。”第三,运动员的品格高于比赛的胜负。他说:“运动员的品格,较比运动的胜利更为要紧;正当的失败比不正当的胜利更有价值……运动所争者,胜负而已。苟一战而负,负而已矣,人格上固犹在也。若夫人格一有损伤,则虽胜又岂值得若许代价哉?以上诸生务须注意,运动员亦须特别注意。”第四,要有合作与公平的精神。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好方法,“因为体育方面有两个很好的训练:一个是合作,一个是公平。譬如,足球比赛胜负决不能只靠前锋的进攻或门将的守卫,必须赖全体队员共同努力,这种共同的努力便是合作。再如田径赛,自以守规则者为上乘,偷巧的比赛者一定不为人所尊敬,这一点便是公平。”第五,出国比赛要维护国家的体面和尊严。张伯苓多次率领国家体育代表队出国参赛。在比赛前夕,他总是一再告诫运动员:“比赛应以道德为根本,勿伤运动员之资格,而保我国体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