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江流过水悠悠》 07

一江流过水悠悠 作者:(美)诺曼·麦克林恩


我把鱼弯着放进鱼篓,但是鱼身太长,尾巴还是伸在篓外。

鱼身上有黑斑,看上去像甲壳类生物。这似乎是条海鱼,身子底下还沾附着小贝壳一类的东西。我走过在下一个钓位上的弟弟身边时,看到他在仔细打量那尾巴,然后缓缓脱下帽子。他可不是对我的钓技表示敬意。

我好歹捕到了鱼,于是就坐下看这位钓翁表演。

他从衬衫袋里掏出香烟和火柴,放进帽子,又把帽子紧紧扣在头上以防渗漏。接着,他解开他那鱼篓的缚带,把篓子挂在肩沿,这样,要是水势太猛,可以速速把篓子卸下。如果说他在估量形势,那也是即刻间的事。只见他从一块岩石上纵身跃进激流,朝着将流水一劈为二的沉河巉岸游去。他和衣游泳,只用左臂划水,因为右手高高擎着钓竿。沉浮间,有时我只能看见鱼篓和钓竿,前者如果被水注满,那就只见钓竿了。

水流猛力将他冲到巉岸,这一撞准让他痛得够戗,可他的左手手指仍有足够的握力,得以抓着山石的一处裂口不放,这样才不致给冲刷到下方澄蓝的水里去。接着,如同勘探人使用鹤嘴尖镐一样,他以左手手指和右手的胳膊肘攀爬,还得登上岩顶。当他最后站上巉峰时,衣服全因水压而变形,像是顷刻间就要跟身体分离似的。

脚下不再踉跄的同时,他像鸭子和狗那样浑身抖一抖,把水珠甩干净。双脚展开,俯身,垂头。接着他让自己站稳,抛出钓线,这下,水成了世界的全部。

下方是滟滟大河。在他附近是那块把河水劈作两半的岩石,岩石周围腾起浓浓的水雾。抛出的钓线后面留下小得不能再小的水滴,一时形成一圈圈蛛丝般的水迹,很快融入正在升腾的浓浓氤氲,旋使蛛丝圈成了仅在记忆中留存的印象。从他身上甩出的水是更小的微滴,给他蒙上一轮他个人独有的光环。这光环时隐时现,就好比他是离开自身3 英寸的摇曳烛光。他和钓线不时融入大河腾起的水雾,雾霭袅袅往峭壁的顶部升去,被风一吹而成缭绕,终与赫赫暾光混作一体。

他所在的那块岩石上下方,多产虹鳟鱼。他总是用力先向上游方向低低抛掷钓线,让蝇饵蹦跳过河面而不着水。然后,他在原地转身,在头顶划出一个椭圆,倒转钓线,同样有力地朝下游方向低抛,同样让蝇饵若接若离地跃过水面。这套繁复的来回转身动作,他做了四五次,动静虽大,却一无所获。虽然看不见,你只能设想总有个把小鱼在那儿乘浪游动。叫人吃惊的是,大动作有了回报,大泥腿河和河的上空这时像有虹霓划过,原来是一条虹鳟鱼的拱形鱼腹。

他把这叫做“影子抛掷法”。说句实话,我拿不准该不该相信这种方法背后的理论,亦即鱼儿会被首抛时掠水而过的鱼饵阴影引起警觉,所以蝇饵真的着水时,就会游来攻食。这多少就是“吊足胃口”的理论,异想天开而难以奏效。话说回来,善钓之人都有几套匪夷所思的绝招,自己用来得心应手,换了旁人便失灵了。影子抛掷法我就不会用,不过也许是因为自己膂力和腕力都不够,没法让钓线在水面来回打转,而让鱼儿误以为来了一窝苍蝇。

湿漉漉的衣服使人更易看到他的强健。大多数我认识的抛掷有力的渔夫都是超过6 英尺的大个儿,身高自然有助于放长线在空中形成一个更大的弧圈。弟弟只有5.10 英尺,可是垂钓多年,形体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抛掷动作锻炼得非常健美。这年,他32 岁,正值壮硕之盛,能全身心投入到那重4.5盎司的魔竿中去,那简直就是他的图腾。很久以前,他就超越了父亲腕抛的技术,结果他本人的右腕因频用而比左腕宽大。他的右臂,曾被父亲缚在身边动弹不得,以此专练腕部的力量。但那右臂鼓出在衬衣外,像个特制的零件,同样也比左臂要粗。随着肩胛和髋部的原地旋转,他那浸了水的衬衫鼓起后把纽扣都迸开了。不难看出,他为什么同时又是个街头打架好手,尤其是他坚信一定要用右手打出第一拳去先发制人。

节奏之重要毫不逊于色彩,就复杂性而论,两者不分先后。父亲关于钓线和手腕“从一数到四”的节奏,仍是节奏之本。不过,在这之上得附加手臂作套筒的二步节奏,以及压倒一切的长四步节奏,亦即倒置圆圈,最后完成一个8 字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