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困惑
制定什么样的高考分数目标是蒋梦涵感到十分头疼的事。她从小学到高中制订的学习计划不计其数,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考试后计划……可是这些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却几乎没有。高三这将近一年中她的学习能提升到什么水平,最终能考出怎样的分数,对此她完全没有概念,高考的分数目标制定不了,阶段性目标就很难细化,每天复习是否达标也难以判断。在高三这样一个紧要关头,若是不制订出完备的复习计划,就会如在迷雾中行走,难以保证准确的行进方向,高考的最终结果也将大打折扣。蒋梦涵迫切地想知道,该如何确定高考目标并制订出合理的复习计划,怎样做才能确保计划顺利执行,最终将目标变成现实。
解惑进行时
我们通过对高三考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会像蒋梦涵一样在制定分数目标时感到困惑,有相当多的同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往往会忽略客观条件,仅从内心的美好愿望出发,想当然地制定出“漂亮”的高考目标,而对于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却想得少之又少。然而需要我们面对的严酷现实却是:大家白天在学校里一同学习,晚上能够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很难使成绩有突破性的提高,最终这些华而不实的愿望,只能付之东流。
也有的同学在制定目标时着眼于“赶超某某同学”或是“这次考了30名,下次要考到25名”等,这样的目标将视野局限在了班级或学校的小圈子里,然而各高中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高考时我们更多的是与本省(市)的同学竞争,因此即便实现了目标,也未必能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同学们在制定目标时会产生以上种种困惑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有多大,不明确该从哪里入手才能快速高效地提高考试成绩。因此所制定出的过高或过低的阶段性目标,很容易让自己因畏难情绪而放弃,或是因太容易实现而失去奋斗的激情。
由此看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找到快速提分的突破口,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对于稳步实现最终的高考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推荐同学们运用“拆分法”将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进行拆分,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潜力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数目标。
我们不妨以某次大型考试各科的试卷作为“拆分”的依据。比如说对高二下学期期末、高三上学期期末或一模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不建议用平日测试的成绩来“拆分”,因为平日测验往往考查的是局部或单元知识,不能反映考生的整体水平。
凭感觉B:大多出现在选择题,一种情况是觉得看某个答案特别顺眼,一种情况是排除了另外两个选项之后,挑了一个感觉像的。
蒙对C:完全不会,无从判断的情况下随便挑了一个,没想到蒙对了。
马虎D:如把演草纸上的数抄到卷子上的时候抄错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有误,答题卡漏涂等。
不合规范E:如语文作文没写够字数,计算题没有步骤只写出结果,答案超出了规定的答题范围等。
一知半解F:如隐约知道该怎么做却无从下手,或做了一半却做不下去了等。
完全不会G:毫无思路可言。
同学们填完了各题型从A到G的空格之后,可以根据以下计算公式推算出各学科的目标分数。
某学科的目标分数=A+D+E+B+F+(C+G)×x%
其中,“D+E”即克服因“马虎和不合规范”的失分,属于基础层级。在每次考试中,考生们因做题粗心和不合规范而导致的失分少则十几分,多则几十分,把这两部分克服了,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考生想要提分时可以首先考虑以此为突破口。
“B+F”即努力将“凭感觉做对的题目”和“一知半解的知识点”真正弄懂,属于提升层级。这部分内容考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只要稍下工夫,将似是而非的内容真正弄懂,并会分析、会做题,那么这一部分拿分也将不成问题。
“(C+G)×x%”即对于“蒙对”和“完全不会”的题目及相关知识点考虑一下自己通过学习,可以拿到这部分的多少分,属于拔高层级。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并非每道题都是为所有考生准备的,因此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制定提分目标主要应该以前两个层级为基准,然后尝试着将“(C+G)”分别乘以40%、60%、80%(百分比可以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情况设定),得出的总分作为阶段性目标,这样将目标分阶段设定,既有利于保持高效学习的兴奋点,又可及时发现所设定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调整。
在制定分数目标和学习计划时,一般学生容易出现以下误区:
1.沉湎于目标设定的“数字游戏”
有的同学求成心切,无论大考小考都喜欢对自己的学习实力进行评估,每天学了新的知识点或是学会了一道新的题型,就会加减乘除一番,将现在的学习水平与目标分数相比较。虽然充分了解自己是没错的,但如果因为一味沉迷于分数的计算而影响了学习便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