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让自己太委屈

抱怨的艺术 作者:(美)盖伊·温奇


瑞秋是我的一位患者。有一次,她和交往了几个月的男友一起去酒吧,她发现男友不停地瞟着另一个女人。瑞秋叫他别再看了,结果两人当众吵了起来,男友当场与瑞秋分手,然后直接找那个女人搭讪去了,留下瑞秋慌张而难以置信地站在原地。她坚强地忍住泪水,直到冲进女厕所后才失声痛哭起来。

瑞秋冲到镜子前的时候,一个女人正在旁边补妆。

“天啊,男人真他妈的浑蛋!”瑞秋揉着眼睛,气急败坏地说。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女性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示同情,但瑞秋并没有这么走运。那个女人回答说:“哦,是吗?那我又怎么知道你不是浑蛋呢?”她瞪了瑞秋一眼,再没说什么就离开了。瑞秋顿时哑口无言。

显然,尽管瑞秋表达了她的情感,但她并没有得到发泄后的内心平静。她说出不满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痛苦,如果那个女人只是毫无反应的离开,这次的遭遇虽然也令她无法满足,但远远不至于令人难以忍受。

瑞秋不是特例,现在大部分人几乎都仅为发泄而抱怨。在过去,宣泄不过是抱怨的一种附加收益,一种我们主动处理问题时得到的额外补偿。但现在它已经由次变主了。当然,宣泄并非毫无价值,我们抱怨时,也希望能够消除不满带来的沮丧、愤怒和懊恼。实际上,这种“一吐为快”会带来显著的轻松感,是缓解内在压力的清肠剂,我们直言那些令人烦厌的牢骚,正是为了体验发泄之后的放松和宽慰。

然而,带来这种宣泄感的并不是大声说出抱怨,而是有人来听我们抱怨。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抱怨并不能缓解任何情绪,惯于抱怨的人最能体会这一点。漫长的一天过去,主人会对着门口摇尾迎接的狗倾诉,“老板今天又让爸爸很抓狂”,在这样抱怨之后,我们可能会因脸被狗儿兴奋地舔着而略感欣慰,但这并不会带来好好宣泄之后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轻松。这就跟对着语言不通的人抱怨一样令人难以满足。

要得到真正的心灵释放,我们需要确定别人能够“感同身受”。我们所体会到的心灵解放和宣泄压力的快乐程度,取决于倾听我们抱怨的人是否能准确地理解我们表达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地对我们的困境表达同情。简而言之,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让听众给予我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倾听者给予我们的慰问和同情越多,我们就会越发感觉到如释重负。

正因为我们的诉苦主要是为了宣泄情感,决定该对谁诉苦便极为重要。瑞秋进入休息室时显然是一肚子火,但是另一个女人对她的痛苦却视而不见。倘若她说一句“你还好么”或是“这儿有纸巾”,又或者是在瑞秋泪流满面的时候给她一个同情的眼神,那么接下来,她就更可能对瑞秋表达出善意。但她完全没有给出这样的信号,她从头至尾都表现得缺乏同情心,但瑞秋起初并未察觉,直到后来和我交谈的时候才明白这一点。

“我并没有直接到镜子前,因为我先去拿了纸巾。她看见我在放声痛哭却什么也没说,我那时就应该意识到她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婊子。我不过是希望她能对我说点友善的话而已。一句‘是啊,亲爱的,男人都是浑蛋’就足够了,甚至只需要说句‘让我帮你补补妆吧’。为什么她就不能那么说呢?”

瑞秋当然没错。如果她的抱怨能得到她期待的简单回应,她就能获得急需的情感宣泄。她的遭遇凸显出抱怨背后隐藏的许多危险(我们将在第四章更详细地讨论这些安全隐患)。那个女人的无情给瑞秋造成的心灵创伤,几乎等同于男朋友的行为对她造成的伤害。事实上,瑞秋在与我的谈话中倾诉的更多的是那个女人的态度,而非那次分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