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于东南亚历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只是欧洲人来到之后才促使东南亚社会发展,接受欧洲社会文化与文明,走向了近代。这显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的典型表现。作者一扫长期笼罩在东南亚史研究上的迷雾,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东南亚。《亚洲史》告诉我们,古代东南亚地区有灿烂的古典文明,大约公元前8000年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完成了从原始采集生活向原始农业生活的过渡,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青铜器,公元前后东南亚人已同非洲东部海岸有了商业联系。这里是古代世界少数几个富庶的地区,盛产的热带作物使人民有着富足的生活。正是由于这一点,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屡屡为欧洲殖民者、商人、旅行家所道及,以至为他们所觊觎掠夺,以血泪斑斑转入近代。
对于印度的历史作者给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尤其对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向外传播作了较深的分析,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看得出作者是以极大热情撰写这部著作的。古印度向世界贡献的文明不仅有文学、艺术、佛教、哲学,还有医学、天文学、数学和科技,今天各国仍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这些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亚洲和欧洲,作者写道:“印度和中国远早于欧洲就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技术,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技术上,都曾领导世界达2000年之久。”(第16页)古老的印度文明正是今天它重新崛起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创造着新的东方历史。作为一名西方学者,他对殖民主义对印度残酷掠夺与压榨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西方葡萄牙人、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印度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置印度于弱者和失败者地位。这样,印度完全沦为了西方殖民地,在屈辱和痛苦中被迫与西方“接轨”。由于作者采取了纵向的分析方法,故而读者可完整地看到印度历史的发展全貌。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文化传统以及独立后印度社会发展情况的分析,为广大读者了解印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墨菲对印度历史所作的并非单纯的史料加工、整理和归纳工作,而是通过历史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从史前到现在的整个印度历史画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通史巨著。
对战后亚洲的热情关注也是本书的重要篇章。他认为,欧洲的影响在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给予亚洲以足够的重视。他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忽视它,我们将会虚弱无力;如果我们想在亚洲起着日益重要作用的当代世界上扮演全球角色而又不愿对亚洲文化和文明有所了解,那我们就会招致可能的灾难。也许,对于拥有悠久历史且重视自己历史的亚洲来说,我们如果不了解它的过去,就不可能了解它的现在或未来规划。”(第27页)这是墨菲写作《亚洲史》的初衷,也是他作为一个严谨的、具有世界史眼光的学者的责任。战后亚洲各国纷纷取得独立,开始对本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他看到各国取得的成就与不足,看到历史上老殖民主义给各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谴责,例如美国在侵略越南期间投下的炸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所有战场上投下的炸弹还要多,造成越南大约200万人丧生,400万士兵和平民伤残,100万人成为难民(第608页)。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对于读者了解战后亚洲极有帮助。他突出了亚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功能,注意到亚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发展过快、城市化、环境污染以及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等等,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无疑给《亚洲史》增添了活力与亮点,也增加了可读性。
以上是罗兹?墨菲《亚洲史》的大体轮廓。把复杂的亚洲历史文化与经济史作区域的整合研究,无疑是当前亚洲历史发展的更高要求,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单纯的国别史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亚洲形势发展的要求了。作者平生致力于亚洲史研究,多次来亚洲实地考察,目睹了战后亚洲发生的重大变化,犹如烈火中的凤凰在涅槃中获得了新生。作者对亚洲充满的期待是其本人通过把握历史发展逻辑所得,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认识亚洲的一把钥匙,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待过去,理性地看待现在,充满希望地筹划未来。当然,作者对亚洲历史、尤其对中国历史的分析也有可商榷之处,尤其在解释中国历史上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相信读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鉴别。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来阅读这部著作,读者都会从中获益。
陈奉林
2011年1月3日于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