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史前亚洲(3)

亚洲史 作者:(美)罗兹·墨菲


1.2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新石器这个称谓有点用词不当,因为它字面上意味着精致石器的迅速改进或新品种的大量涌现。但是,虽然石制工具继续大量制造,骨骼和粘土的使用却已经日益增多,而到这一时代的晚期,已开始用金属制造工具和武器了。“革命”一词用于农业的发端较为合适,因为农业首次使得能够建立永久性大村落、大量增加人口、积累剩余产品,随之又出现了书写的需要(部分目的是保存对过去事件的记录),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一词便是由其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词根演变而来。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到前4000年的几千年间(与旧石器时代难以察觉的发展速度相比,这是极其短暂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现代文明的大多数要素都已浮现。

到公元前3000年时,美索不达米亚②和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已经有了官吏、收税员、祭司、治金工匠、文牍员、学校、住房及交通问题,以及现代城市的几乎所有特征。《旧约圣经?传道书》在约公元前200年就讲了一个我们今天可能发生共鸣的见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①这实际上是一个亚洲色彩极浓的见解。我们现在如此清醒意识到的变化,其实是建立在仅仅两个世纪前由蒸汽机发端而在20世纪下半叶大大加速进步的新技术之上的。但是,人类、人类社会和他们的问题,则从大约5000年前建立第一批城市以来并无多大改变。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城镇建设的革命性变化,改变了卷入其中的一切人的生活。这一变化是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它首先发生在近东,然后扩大到旧世界的其余部分;东亚,以及更晚在墨西哥和秘鲁的类似变化,可能是独立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指的是一个发展阶段。它在西欧和世界其余部分的大多数地区来得较晚;澳大利亚或热带雨林等孤立地区,在18世纪后遭受现代西方人入侵时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

考古证据表明,定居农业的最早发源地有四个: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低地周围的西南亚高地;尼罗河三角洲;秘鲁沿海,那里发现了显然是驯养的动物甚至用于碾磨的石头遗存;及东南亚大陆部分的沿海和近海区。安纳托利亚(现属土耳其)南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伊拉克北部及伊朗西部,都发现了古代村落的明确证据。在这些半干旱地区,冬季有一定雨量,生长着适合干草原的多种禾草,其中就有小麦和大麦的野生原种。这里还发现了约公元前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锯齿状石镰刀,上面还能看出割这种带谷穗的草留下的光泽。稍晚年代的小量储藏谷物也被发现。从野外采集禾草或籽粒,到把它们种植在平整过的土地上并照管它们直到收获,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一开始大概只是偶尔为之。只种植所需谷类作物的土地显然能提供远远高于野外采集的产量,但这些土地却要求仔细的管理,因而通常需要在有水源的地方建立永久性的农业村落。公元前10000年后不久就出现了石臼,说明那时已将谷粒碾碎(磨成粉),这有助于维持当时已经开始增长到超过狩猎和采集所能供养的人口。

到约公元前7000年,出现了许多大的谷窖,以及用于储存谷物、运水和存水的土罐。到这时,驯化的小麦、大麦和豆类肯定已经进化成比其野生原种更高产的品种,这可能是种植者悉心选择的结果。绵羊、山羊和犬已经驯化,不再是猎物或狩猎帮手。一千年以后,牛和猪也进入驯化动物之列。有关这一发展过程可信的明确记录已经在近东很多地方找到,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南部的杰里科、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卡幼努和加泰土丘、伊拉克北部的杰尔莫和伊朗西部的哈苏纳和阿里库什,等等。

到约公元前4000年或稍早,农业技术已足够发达,人口也足够庞大,使得有可能扩张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低地、尼罗河流域,后来再抵达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后者是模仿伊朗东部和阿富汗的古农业居留地建立的。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和秘鲁沿海,都是沙漠或半沙漠,仅伊朗有少量分散的宜居绿洲。但是,那里的河流洪泛区因有肥沃的冲积土壤和很长的高温生长期,只要能用可控的灌溉供水,则是潜在的高产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及印度河,因雨水和山区融雪的流入而易发季节性泛滥。这种泛滥的破坏作用必须加以控制,持久稳定的农业才有可能。排水问题也必须解决,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因两河在那里会合,并通过原本是潮湿三角洲的地方注入波斯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