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史前亚洲(5)

亚洲史 作者:(美)罗兹·墨菲


东南亚其他地方的遗址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中国南部的遗址,有可能提供更坚实的证据。中国南部很多地方的稻作农业可能与东南亚任何地方一样古老。爪哇岛和邻近的苏门答腊岛(今均属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的极肥沃火山土壤,有力地支撑了古代农业的起步。猪和鸡(最初的原鸡)都是东南亚大陆区土生土长的动物,也几乎肯定是在东南亚首先驯化。它们与同样原产东南亚并首先在东南亚驯化的水牛一道,从东南亚向西传到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向北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

其他证据显示,小米可能是东南亚第一种实际栽培的谷类作物。稻米可从野外采集,以补充在热带生长较易且产量较高的块根作物。小米不是本地的,而是从中国西北部或中亚引进的,因而只能由人工种植。作为一种旱地作物或类似小麦的干草原禾草作物,小米更适于种在高地而非洪泛区。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迄今发现的东南亚最早的农业遗址何以都在这类地方。显然,一直要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可控灌溉技术获得发展、洪水受到防范以及水稻上升为最优势作物后,农民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占据并日益集中在较低的河谷和三角洲。从那以后,这些地方已成为主要农业区。早先,水稻可能曾经侵入块根作物栽培地但被视为杂草,后来认识了它的潜力才加以栽培。而此前,块根作物芋头大概在整个农业中占优势,因为它是一种喜水作物,在那些每个雨季都形成浅水洼的高地最先栽培成功。

有关性别在史前时代的作用的证据非常少。在季风亚洲,同其他地方一样,社会看来也是从母权制开始的,仅当物质福利比较普遍、肉体力量起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它才被父权制取代(东南亚除外)。妇女看来是农业劳动的先驱,播种和田间管理都靠她们,男人则出外狩猎和采集。在东南亚,原始母权制模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1.4东南亚的居民

东南亚大多数现代居民祖上来自今日中国,主要是中国南部,也许还有西藏,后来又有少数来自印度。这些迁徙开始于数千年前,也许比新石器时代更早。迁徙者可能与更早的东南亚居民或其他种族通婚,其中甚至包括来自更遥远南方的矮黑人种和其他人种。但是,在人种渊源和文化特征上,在菲律宾及新几内亚以西的印度尼西亚,与太平洋及澳大拉西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后者包括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由此往东的南太平洋上众多小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后者远达夏威夷群岛。因此,作为一个文化区,东南亚终止于印度尼西亚最东端的摩鹿加群岛,尽管印度尼西亚于1950年代吞并了新几内亚西部作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虽然学者们尚未弄清准确的原始地域,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与大陆相连的马来半岛可能曾经有持续而来的移民定居,他们被称为马来人,属于共同的文化及语言体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马来人大多数操同一种语言但带有地方差异,而菲律宾的多种语言也全都属于同一语系。从人种渊源及体质特征来看,所有马来人总的说来都相似。马来人也可能曾经是整个东南亚大陆部分古代优势居民,但后来在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迁入并成为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主要居民的各类人群的排挤下向南迁移。我们无法确定马来人的迁徙及其后其他人群迁徙的年代,我们只知道两者都开始于书面历史记录前很久,也在中华帝国形成之前。

东南亚的大陆部分在很长时期内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多批迁徙者,他们几乎成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唯一居民,他们的语言都与汉语和藏语有关,却与马来语或印度各语种无涉,尽管缅甸语和泰语使用引自印度的书写符号。他们的迁徙可能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就开始了,不同族群分批突发式地迁入,一直到公元13世纪。

然而,也可能有些人在更早时期从东南亚大陆区向北移居中国。从文化和环境上讲,直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把中国目前疆土的大部分统一为一个单一国家之前,中国南部与相邻东南亚的联系要比它与环境迥异的中国北部的联系紧密得多。越南北部实际上曾经是一个包括中国东南部很大部分的古王国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古王国在文化及语言上与中国北部的古王国大不相同(见第5章)。鸡、猪、水稻和水牛,起源于东南亚大陆部分,向北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部,这一切,直到相当晚的时期,都发生在一个单一文化区的内部。总之,缺少来自南方的这些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中国的传统农业是难以想象的;有些人和其他文化要素可能已经迁移到了北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