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掘出一个重要的古代遗址,这是一个规划完好的小村落,最晚为公元前4000年。它的居民种小米,养绵羊、山羊和猪,辅之以淡水鱼和野味。水稻和水牛要到约公元前1500年它们的基本用途在南方得到证明后,才大量传到北方。水稻引入北方迟缓,主要原因是它对水的要求苛刻,而并非由于北方寒冷的冬季和较短的生长期。最早从野生原种驯化成的水稻品种适于温暖气候,随着种植区向北延拓,出现了一些适合较低温度和较短生长期的品种,后来传到朝鲜,尔后又从朝鲜传到日本。
半坡遗址和多数其他古代北方遗址都在离黄河洪泛区主体相当远的黄土高原。同其他地方一样,必须能有效控制水,主要农业区才能转移到河谷和三角洲。在华北,这一转移可能开始于大约公元前2000年之前,但在随后的1000年里却似乎未能达到应有的势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小麦开始取代小米在北方原有的优势地位,水稻和大麦作为补充。现在,水稻灌溉已经可用河水、汛期雨水和浅井水。小麦和大麦并非东亚原产,因而必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前1000年期间某个时候从西南亚传入,成为已经独立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的一部分。
半坡人属于所谓彩陶文化(又称仰韶文化)的早期,名称“仰韶”源自该文化主要发现地河南省仰韶村。仰韶文化持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然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他文化融合,形成第一个有文字、城市和金属工具的文化,即商王朝。彩陶表面覆以精致几何图案,色红或黑;器物大小形状相差很大,在窑中烧制,但制作时未用陶轮。彩陶文化原始地域从甘肃向东延伸到河南,与另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文化在地域上重叠。黑陶文化又称龙山文化,名称“龙山”源自该文化主要遗址所在地山东省龙山镇。黑陶文化地域东抵海滨。在此时期,华中和华南由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占据,如前所述,它们都生产了独特的彼此相异的各类陶罐。黑陶器的质地精细,造型优美,用陶轮加工,且在超过摄氏1000度的窑中烧制。不论黑陶还是彩陶器,都未显示出与美索不达米亚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陶器有任何关系。这两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华文化仍使用石制工具,包括精细加工并抛光的箭头和一些更小的骨制工具如针、鱼钩等。
大约到公元前2000年,与彩陶文化部分融合的龙山文化已经在建造越来越大的村庄(也许更该叫做城镇),生产华北最早的青铜装饰品和武器,它们大概基本上只用于礼仪目的,因为未曾发现此时期的青铜工具。很多居民点周围有夯土厚墙,这一技术后来沿用了数百年。较晚的龙山文化遗址建有青铜铸造场,生产精致黑陶器,其品质和形制与商王朝的陶器十分类似。确实,商王朝早期都城之一的隞①,就建在黄河洪泛区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附近一个晚期龙山文化小镇的地基之上。
另一个将晚期龙山文化与商代联系起来的根据是占卜用的兽骨龟甲,即所谓的卜骨。将问题,有时则是请求,刻到骨上,可能部分目的是作为一种记录。然后,炙烧卜骨,根据产生的裂纹进行解释。因此,从华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到历史记录的出现,有一条明显的传承线,而商则是现有证据确认的第一个有文字、城市的中国文明。我们只能推测,同样先进的发展可能已经同时或更早在长江流域和/或华南发生了,而商在黄河平原较为突然的出现也许在相当程度上受惠于更遥远南方的创新。看来十分清楚的是,中国北部和南部文明的崛起,即使有也很少受惠于西南亚、美索不达米亚或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发展。中国大概未曾与那些地方有过交往,或接受过那里的任何东西。小麦、大麦、紫花苜蓿、驴、马以及马拉战车,要到很久以后,在公元前1800年到前600年间,才传入中国。商王朝的历史及统一的中华帝国向南方的扩张,将在第5章讲述。
1.6朝鲜和日本
小米为主的农业,以及驯养的猪、绵羊和山羊,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从中国北部传播到朝鲜,尽管有些年代存疑的证据说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汉城附近的汉江流域已种植小米。后来,水稻和青铜技术经由华北进入朝鲜,对此,约公元前1100年商王朝灭亡后涌来的难民可能起了作用。在朝鲜,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来培育较耐寒水稻品种可能继续在进行。朝鲜人的祖先是从北方经由满洲迁入的,其原始故乡大概在今西伯利亚和独联体东北部某处;而且这种迁徙一直继续到以后有记录的历史时代。关于这一点的最明确证据是朝鲜口语,它与汉语无关,属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