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主张企业不顾员工的正当诉求而一意孤行,而是强调不能“片面”地屈从所谓的“民意”。相反,正如本书第二章“脱胎换骨”强调的观点:企业应该一方面强势推行正确的主张,另一方面也要坚守员工的正当利益诉求。二者缺一不可。但需要事先进行客观冷静的评估,如果企业的政策或做法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就要坚决改变它;如果员工的诉求是合理的,同样应该满足它。
负面文化会使企业的团队沦为涣散的乌合之众。员工们的注意力大多会集中到如何逃避任务与责任,或在企业或他人身上找原因为自己开脱,但是却不大可能集中于如何创造更好的工作成果。无论管理者在表面上拥有多么说一不二的强权,但是,负面文化现象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对团队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其实是非常虚弱的,甚至可以说明他在员工的心目中是一种被藐视的形象。
在企业文化的“魔鬼辞典”中,如下词条将直接影响“民间”氛围的形态或走向,不应该被忽略。
词条一:沉默的大多数
这部分人是企业内员工的主体。他们是大多数,但却沉默不语。他们通常只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默默地承受,默默地附和,默默地努力,默默地离开。
因为沉默,管理者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沉默,他们经常被沦为高层权力斗争的挂牌。某一方说,广大员工认为……另一方也说,广大员工认为……如果有一方说了,而另一方没有说,或者还没有来得及说,那么,沉默的大多数,就成了第一方的论据;如果两方都说了(通常是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哪一方更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往往需要“具体”的人证或例证;这个人证或例证的代表性如何,却另有一番文章可做。现实的情况通常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什么都没有认为,因为他们的心底里没有参与这种争论的激情。
说来说去,他们都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被人当成了支持者;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支持谁或反对谁。
更有甚者,有些“民意调查”的访谈者通过在访谈过程中的诱导或者访谈纪要的整理,把沉默的大多数圈进自己的羊圈。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通过所谓的“员工访谈”来了解“基层”的声音。基层其实只是沉默、承受、努力或离开。
因此,热衷于“体察民意”或讲究“民主作风”的管理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最好不要去折腾沉默的大多数。
词条二:意见领袖
如果一个羊群中,所有的羊都在低头吃草。只有那么一两只羊发出牛的叫声,其他的羊并不理会这种声音,或者出于无关紧要的客套,有意无意地冲它们的叫声点点头,甚至在点头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听清这种声音。
于是牧羊人惊叹:原来羊的叫声和牛一样。
这一两只羊,就是员工中的“意见领袖”(一个网络流行语)。管理者需要警惕的是,因为自己相信了这种怪异的牛叫声之后,一不小心,在某一天听到了真正的羊叫声,反而会误以为是狼来了。
明智的做法是,要么让这一两只羊停止叫唤,要么索性把它清除出去。
词条三:传承
引用一个著名的故事,据说是一项科学实验,无法考证其真伪,更无法考证其出处。其实真伪并不关紧要,因为我的引用,是用作比喻,不是论据。
实验者曾经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我们都知道,猴子是最喜欢吃香蕉的。
实验者还在香蕉旁边装了一个自动感应器,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凉水猛喷下来,把这5只猴子全都淋成落汤鸡。
第一次,有只猴子想够上去拿香蕉,结果是5只猴子都陪它一起饱受淋泡之苦。过不了多久,其他猴子相继做此努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这5只聪明的猴子就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千万别去打香蕉的主意,否则就会被凉水猛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