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赏识教育从尊重起步(7)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者:王国锋


 第三步 六个“不要”要牢记

不要扮“监工”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却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自由。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交往的自由,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尝试挫折的自由,即使有,也是受到了很多限制的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管中。

“我要当‘监工’去了!”一到下午5 点左右,张女士便匆匆忙忙往家里赶,因为这是儿子放学的时间,她得同步回家对孩子进行“监管”。而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王女士,也想着要换成上早班,以便“同进同出”盯住儿子。虽然教育专家一再强调要和孩子交朋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家长们还是觉得当“监工”最容易。这种“严防死守”的战略,如今正成为许多家长管教孩子的经验。

但你不是警察,孩子也不是罪犯,你没必要时刻监督着孩子。父母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这比你的监督更有效。

如果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小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地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也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就在中考的前夕,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监督着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有一位父亲看到儿子的成绩一直不好,非常着急,但也很郁闷,因为他和妻子都是大学毕业,为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和妻子在下班之后不顾劳累,天天轮番对孩子进行辅导并监督孩子做作业。

他的一个大学同学的儿子成绩却非常好,还被评为了市级优秀学生。

这让他很羡慕,于是在一次同学聚会时,他忍不住请教自己的这位大学同学。

谁知同学却笑着说:“别看我的孩子现在这么优秀,刚上学那会儿,也是让我操了不少心的。”

他听到后颇为惊讶,同学继续说了下去:“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每天晚上都要做作业,最初是我和孩子他妈轮流‘看着’,他写得不好了,或是算错了,我们立即为他纠正。后来,孩子自己心理上就懈怠了,他一回家就看电视,我们提醒他,他才去做作业。对此,我和孩子他妈都很头疼。有一次,我和妻子都忘了提醒他做作业,临睡前他才记起要做作业。他自己在那里着急,我和妻子都没理他。没想到,他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比我们盯着他时要好很多。从那之后,孩子就再也没有忘记过写作业。我和妻子就不再管他,让他自己做作业,他的成绩反而上升了不少。”

说到这里,同学开心地笑了。

父母以“监工”的身份来压服孩子其实就是一种“霸道”,这会让孩子很反感。况且,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他的独立意识让他在面临严厉批评,尤其是不公正的批评时,心里会暗暗地说“不”,直至公开地作对:大人不让动的东西他偏要动动看,大人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干一干。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那就是父母可以用这种手段把孩子培养为“听话的孩子”,但很难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才。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被培养成一个缺少创新能力、没有主见,甚至唯唯诺诺的人,那么,等他长大后步入社会而不得不独立面对一切时,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只是会“听话”的人,那将是父母的悲哀和教育的悲剧。教育家们早就告诫过我们,只有身心快乐的孩子才会走向成功的顶点。老舍先生也提倡过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希望为人父母的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决不扮演孩子的“监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