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随意发牢骚
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劳累的工作和烦琐的家务已让父母们精疲力竭,如果孩子再哭闹和任性,那么这时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就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父母也难免会对孩子发牢骚。
也许,发泄完之后,父母自己会好受一些,并认为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你是否想过孩子的感受。专家告诫我们:父母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三思,因为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儿童心理保健专家于瑞丽主任指出,当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遭遇挫折时,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异常沮丧的、长时间持续的症状。这种情绪状态会妨碍患者的日常活动,严重时患者甚至会自杀。然而,孩子这么小的年龄,真的也会得抑郁症吗?调查显示:1.8%~5.2%的小学生和%~18%的中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患者中以女孩居多。
许多患病的孩子平时都很懂事,但性格往往比较内向,一有烦恼总是憋在心里,不易化解。于主任讲了一个例子:
有个原本开朗活泼的男孩,父母都没有抑郁病史。在父母离异后,他跟着妈妈生活。有段时间妈妈的工作不太顺利,每天回家都要对他发一通牢骚。结果妈妈的心理压力缓解了,但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听到了妈妈的烦恼后却很痛苦、很压抑,认为自己没有用,保护不了妈妈,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抑郁症。
所以,请为人父母的你不要对孩子随意发牢骚,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五类最常见的牢骚:
否定孩子智力“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父母往往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认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孩子应该也会,否则就是“笨”。这种对于孩子智力的随意否定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让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时父母故意要孩子手上的东西,可孩子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孩子要父母抱,父母就会故作生气地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就会很伤心,甚至怀疑父母的爱。
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本身的能力“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孩子动作慢不是他的错。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孩子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孩子不一定会。不要因为你觉得是很简单的事情而孩子不会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类似的话说多了,孩子连会的事情也不敢做了。
拿孩子进行比较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所以有些妈妈遇到孩子比别人差时,经常拿孩子出气,发牢骚抱怨,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这种心态要不得。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个性与特点施教,并非别的孩子会做的事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的能力。
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孩子“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
容易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父母会说这样是为了孩子好。
可父母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如果孩子一达不到自己的意愿,父母就语气粗鲁地命令孩子,很可能让孩子也学会粗鲁待人的方式。
不要威胁和埋怨
有一位非常辛苦的单身母亲,她有一儿一女。这两个孩子在她的眼中跟心肝宝贝一般,20 年来,她把自己的心思都花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她对儿女的期望其实也很简单,希望儿女听话,在外不惹是生非,将来能过上好的生活。孩子小的时候,确实也很乖、很听话。
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了。女儿是老大,今年刚满20 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交个男朋友也无可责难的。但是,哪知俩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朋友家过夜。
母亲发现此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将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
“一个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耻,没有结婚就在男朋友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呢?!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总之是好话说了一箩筐,但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没隔太久,就又在男朋友家过夜,回到家母亲当然又骂了她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依然我行我素,后来竟然在男朋友家住上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气死。于是母亲吼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去过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就给我滚!”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就给我滚”,当然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都只是威胁。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不怕她的威胁,走了出去,再也没回来。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饭不思、度日如年,过了一个星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姐姐找回来。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威胁话并不少见。千百年来也常讲:“你再乱拿东西,我就打断你的手!”“你再往别人家里去,我就打断你的腿!”······这些话,之所以说是千百年来常讲的,是因为说这些话的父母,就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听来或学来的。这种教育心理根深蒂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不仅曾一代又一代地影响了我们的祖辈,而且现在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然而,在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当封建家长制盛行的时候,这些话可能确实曾有过不小的威慑力量,管住了不少不听话的孩子,但今天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威慑力量已小得可怜,几乎等于零,反而还常常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与不愉快。所以要想规劝子女,还是得讲道理,得学会循循善诱。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经常可以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出了问题、出了差错。于是有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闯了祸了吧?!”“我再三跟你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吧?!”
这些埋怨已于事无补,至于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所以才出了错,这已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无须父母再去提及,孩子心中自然有数,也会反悟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克服当前困难的方法。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眼光具有预见性而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恼和反感。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犯的错误,尽量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要埋怨不停!因为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尤其是孩子,他们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