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鲁迅为何南下赴厦门大学(1)

鲁迅时代何以为生 作者:陈明远


1926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九),当北伐革命军从广州挥师北上之时,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发生了一个小事件:这一天下午4点25分,鲁迅与许广平一同乘车离开北京南下,开始了他们共同生活的历程。而留在北京的除了鲁迅的母亲,还有他的妻子朱安。

这是一次勇敢的逃离,用旧语言来说就是“私奔”。这次逃离或私奔,不仅成就了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不仅为当时和后世的多少青年提供了范例,而且对鲁迅以后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他们的南下,鲁迅不仅写出了著名的《朝花夕拾》等传世之作,而且跟许广平一起,贡献给后人珍贵的《两地书》等感情的真实记录。

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会知道,胡适(1891-1962)、茅盾(即沈雁冰,1896-1981)本来也跟鲁迅类似,即都是家庭包办的婚姻,他们也都动过结束旧婚姻、重新开始追求爱情的念头,甚至有过具体行动,但胡适、茅盾等人最终还是放弃了努力。想想胡适、茅盾的失败,再看1926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出走,就不能不佩服这一对师生的勇气。

话又说回来,如果对照郭沫若(1892-1978)、郁达夫(1896-1945)、徐志摩(1896-1931)等人冲破旧礼教束缚,不顾一切抛弃发妻的行为,则鲁迅的折中做法,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两全”的处理。

翻开1926年8月的《鲁迅日记》,就会发现许广平名字出现频率很高。从8月3日至24日,共出现了8次,其中记录许广平给鲁迅写信2次,鲁迅回信1次。许广平到鲁迅处一次,鲁迅做东请许广平吃饭一次,许请鲁迅吃饭一次,两人应邀外出吃饭吃茶两次。当然,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交往都有外人在场,例如许广平就是和同学一起到鲁迅家的。而在上两个月——同年7月,许广平的名字在《鲁迅日记》中一次也没有出现,6月也仅出现了一次。鲁迅与许广平是8月26日动身的,可以想见,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商量与南下有关事宜的关键时期,许广平的名字在8月多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奇怪的是《鲁迅日记》中并没有记录他们准备离京南下的内容,至于《两地书》里面也没有这一时期的书信,《鲁迅全集》中则只有这年8月他们互相邀请吃饭的两封信,由于鲁迅的信是写给包括许广平在内的几位学生,而许的邀请信也是代表其他学生写的,更是不会提到他俩密谋的内容。

我查阅《林语堂自传》第十章《谈三十年代》提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从北京大学的“大逃亡”:

在奉军张宗昌占领北京之后,军方抓去了两个报的编辑邵飘萍和林白水,在当夜12点钟之前就拉出去枪毙了。我们知道北洋政府是开始下毒手了。当时军阀手中平时坦直批评政府的左翼教授名单上,共有54个人名字,包括共产党员李大钊。……我(林语堂)家在东城船板胡同。当时我也预先做了准备,必要时跳墙逃走。我做好一个绳梯子,紧急时可以拉入阁楼。我后来以为不够安全,于是去藏在林可胜大夫家。那时我有两个孩子,小的才三个月大。在林大夫家藏了三个星期,我决定回厦门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