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北大局外人(3)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意气用事的俞敏洪“砸碎”了自己的饭碗,那一刻,也许他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辞职之后日常生活的着落,只是陡然间感觉轻松了很多。

片刻的轻松之后,俞敏洪回首在北大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在北大,他洒下了自己无数的汗水和智慧,这里记录了他多少青春与热情。俞敏洪对北大投入了那么多的感情,可如今就要和这一切说再见了,他连“站票观众”的资格也没有了,此刻俞敏洪异常落寞。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俞敏洪告别了这一切的一切,背着简简单单的行囊,领着老婆走出了北大校门,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昂起头来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

结束了北大的教学生涯,离开了环境优美的燕园和其中荡漾着的文化,搬出那间虽不宽敞但毕竟还算温暖的小屋,俞敏洪有工资、有房子的铁饭碗生活宣告结束。

告别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陈旧生活的结束,意味着新的生活将在别处起步,俞敏洪在离开北大的同时已经开始勾画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了。拖家带口的他,当务之急就是找个住的地方。原本工资不高且无多少积蓄,现在又丢了工作、断了收入来源,俞敏洪必须把租房子的费用降到最低。

从离开北大的1991年,到1993年底买下一处破陋的农家院落,这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俞敏洪拖家带口像打游击似地租了四五次房子。

离开学校的俞敏洪没有住处,无奈之下,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四处寻找安身之地。市内的房租太高,就找到市郊的六郎庄租农民的房子,可是一问,月租50到80元,还是住不起。俞敏洪很沮丧,但还没有放弃,他在一个准备出租房子的农民家里看到一个孩子在写作业,灵机一动,提出一个互惠互利的主意,俞敏洪夫妇免费辅导孩子功课,保证孩子成绩由倒数提升到前十名,而房东免费提供住房。果然,一拍即合,俞敏洪夫妇住进来,孩子成绩提高到了班里前五名,皆大欢喜。俞敏洪的活络思维又一次展现出来。

住了两年后,俞敏洪夫妇准备搬到城里,农民夫妇着急地求他们继续住下来辅导孩子,甚至要换出正房给他们住。心软的俞敏洪夫妇答应他们,搬回城里后,只要孩子送去,每周辅导两次。

后来,俞敏洪又搬到中科院,和另一家夫妇合租一个公寓。两家同住一个屋檐下,难免家长里短,结果对面那家的女主人实在凶悍,天天和俞敏洪一家吵架,最后硬是将俞敏洪一家“打”了出来。俞敏洪又一次深深地感到被人扫地出门的屈辱。这一段经历让清高的俞敏洪备感伤害,尤其是觉得自己身为八尺男儿却让妻子受苦,自立的苦楚无法言说,憋在心里,成为俞敏洪心底的一块伤疤。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俞敏洪一家搬来搬去。直到1993年底,“新东方”培训班稍有起色,逐渐步入正轨,俞敏洪也有了点积蓄,才在青龙桥花了万把块钱买了一处农家院落安身。农家院落有些残旧,房子到处漏水,每当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俞敏洪又花了些钱,亲手整修了漏雨的地方。虽然院子还是比较破陋,但是毕竟已经是自己的家了,一家人也算有了个栖身之地。

生活在别处

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国学大师李敖则说过:“英雄是被逼出来的。”当走投无路的时候,置死地而后生,什么都无所顾及,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