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杆式的图腾
商海波澜,只有气魄与才能的碰撞,才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只有让激情燃烧在心胸中,才能在回忆时看到过去的岁月流金。
吃常人难以吃的苦,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才是俞敏洪成大器的途径。许多人只知道羡慕、景仰新东方今日炫目的荣耀,却不知他曾为此付出的代价。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纸贴广告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广告形式。不过,即便有网络媒体资源可用,除去了夫妻俩吃饭住宿及租教室的费用之外,俞敏洪也没有钱做广告。所以俞敏洪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用浆糊张贴纸片的宣传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培训班只有俞敏洪和他妻子两人。疼惜妻子的俞敏洪自己一个人拎着浆糊桶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里张贴小广告,创业的艰辛不言自明。在寒冬的深夜里,俞敏洪在办公室里边备课边熬玉米糊,在玉米糊的缕缕香气中,俞敏洪体会到了温暖,更嗅到了希望。
凭着那缕香气、那点温暖、那份希望,俞敏洪在黑夜里狂奔,奔向一所所大学的“三角地”,奔向一个个广告牌,奔向一根根电线杆子。
冬天的夜是安静的,更是寒冷的,把浆糊刷在柱子上,广告纸还没来得及贴上去,浆糊就冻成冰了。没贴几张,刷子上残留的糨糊就把刷子冻住了,俞敏洪拿着刷子使劲地在柱子上拍打,就“啪啪啪”地掉下一堆玉米渣渣。俞敏洪继续跑,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地“刷……刷……刷……”,可是,发条终于停止了,桶里的玉米糊也冷了,变硬了。
俞敏洪不得不提着糨糊桶回办公室,再重新熬玉米糊,重新熬他的希望。在他的眼里,电线杆子就是一种图腾,是他的希望所在。
当他又提着一桶热乎乎的玉米糊出来的时候,他刚才张贴上的广告也许已经被别人的广告盖住了。没办法,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培训班多如牛毛,最主要最有效的招生途径就是在大学附近张贴小广告。有限的广告牌位、有限的电线杆子、有限的生源,激烈的竞争之下,那就看谁更快,看谁更狠。
在来来回回熬糨糊的途中,俞敏洪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就是:不停地贴,一个劲地贴,多多地贴。倔强而坚毅的俞敏洪铆足了劲,一鼓作气,“刷、刷、刷”,把偌大的广告牌,所见之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部“扫荡”,通通贴满。
辛苦的劳动没有白费,学员人数陆续多了起来,俞敏洪脸上也多了些喜色。
“刷”上瘾的俞敏洪没有料到噩运的来临。这一天偏偏就来了,俞敏洪的一名员工在贴广告时被人给捅了!
这一刀也捅在了俞敏洪的心里,他突然明白自己应该有一个“后台”,他应该给自己和员工找一个“撑腰的”、一把“保护伞”。但是到哪里去寻找保护?毫无背景的俞敏洪只认识处理“捅人事件”案子的那个警察。
俞敏洪凭借这一点点“关系”,软磨硬泡,居然请到了几位警察吃饭。饭桌上俞敏洪拼命地敬酒,最后把自己“敬”到了桌子底下,“敬”到了医院里,一条小命差点赔上。
俞敏洪此举深深感动了警察,也感动了员工。从此俞敏洪的刷子可以更加欢快地“挥舞”了。在刷子的挥舞之下,在玉米糊的馨香之中,在铺天盖地的小广告背后,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浩浩荡荡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