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9月,中国公学因学生会与校董会发生纠纷,结果引起一百六七十学生退学,另组织一个中国新公学。这次学潮的原因,据胡适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是因两江总督端方出钱(每月补助公学银一千两)设置校长,破坏了原来建校时的共和制而引起的。这里涉及到是官办或是民办的问题。它改变了原来学校的革命性质,所以学生罢课抗议,要求恢复先前的“校章”,实行民主选举干事长(教务长、庶务长等)制度。校方坚持不允,而且还开除学生罗君毅、周烈忠、文之孝等7人。后来学潮扩大,学生决定集体退学,自筹资金办学;10日之内,筹备工作很快完成。当时在《竞业旬报》(30期)上,刊出开学广告,略谓:“本校为中国公学全体被迫退学学生所组织,现已租定校舍于爱而近路庆祥里,定名中国新公学。规模一切已稍就绪,今定于9月25日开学,”云云。在这次学潮中,胡适因为长期请病假,又是一年级的新生,所以没有参加前期的学潮,后期插入只做了一些记录工作,不是主要分子,因而没有被开除,但他已加入了退学的行列。
新公学成立后,由于经费不足,旧教员不肯来任教。在这种情况下,胡适被聘为教员,教低年级学生的英文,一个星期教30个小时,月薪80元,但事先说明,自家同学做教员,薪水是不能领全的,总得欠一部分。这时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已大不如以前了,茶叶店亏空太大,最后不得不让给债权人。他学费来源断绝,而且还要赡养在家的母亲,因此决定放弃将要毕业的学习机会,走上社会自谋生计。胡适这时正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精力旺盛,教书虽然有点吃力,但经过奋斗,还是教下来了。教了一年,据说教得还不坏。当时饶毓泰、杨杏佛、严庄、张奚若等,都是他的学生,而且后来都成了名家。胡适对此,十分得意,他在《四十自述》里回忆说:“可惜他们后来都不是专习英国文学;不然,我可真‘抖’了!”
再说新公学成立之前胡适家的情况,由于商店倒闭,他母亲心里明白艰难的日子就在眼前不远了,因此她想在家庭经济还未破产时,将儿子的婚事办了,免得将来麻烦。于是写信到上海要儿子回来结婚、而且双方家里已做好准备,只等胡适回家了。胡适接信后,考虑这不是结婚安家的时候,故于1908年7月31日写了一封很长的回信,表示坚决辞婚,不能遵从母命。起首便说:“今并万言为一句曰‘儿万不归也’,儿子嗣臧饮泣书”。接着说道:“男此次辞婚,并非故意忤逆,实则男断不敢不娶妻以慰大人之期望,即儿将来得是机会可以出洋,亦断不敢背吾母,私出外洋不来归娶。儿近方以伦理勋人,安敢忤逆如是,大人尽可放心也。儿书至此,儿欲哭矣,嗟夫吾母,儿此举正为吾家计,正为吾二哥计,亦正为吾一身计,不得不如此耳。”以下分叙家中经济如何困难,他二哥正在着手中兴,以图恢复旧业;自己即将毕业,不能请假云云。由于胡适态度坚决,他母亲无可奈何!婚事办不成,预备下的彩礼等物,也只好留着将来再用了。后来胡适说:我斩钉截铁的阻止了这件事,名义上是说求学要紧,其实是我知道家中没有余钱给我办婚事,我也没有钱养家。
中国新公学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支持了一年多,这全靠老师与同学团结一致,努力办学,但经费不足,房租费都交不起,所欠债务在一万元以上,实在是走投无路了。那时朱经农是干事,一筹莫展,曾经跳河自杀,虽然得救,但也无法可想。最后只得接受有关方面的调解,1909年10月又并回老公学去。所欠债务一律由老公学负责偿还。然而新公学有部分同学认为理想没有实现,感情上接受不了这城下盟的耻辱,决然不愿回去。胡适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感情在他当时的两首五律纪实诗里表现得十分明显,现抄如下:
十月题新校合影时公学将解散
无奈秋风起,艰难又一年。
颠危俱有责,成败岂由天?
黯黯愁兹别,悠悠祝汝贤。
不堪回首处,沧海已桑田。
此地一为别,依依无限情。
凄凉看日落,萧萧听风鸣。
应有天涯感,无忘城下盟!
相携入图画,万虑苦相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