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作序说:“秋日适野,见万木皆有衰意,而柳以弱质,际兹高秋,独能迎风而舞,意态自如。岂老氏所谓以弱者存耶?感而赋之。”由此可知,诗中要旨是以弱胜强;其中有深邃的哲理,反映胡适对老子哲学的推崇,所以他特别喜欢这首绝句。
1907年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遇害后,胡即在《旬报》第37期上,发表过《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一文,并刊登了坟墓照片,对秋瑾的革命精神,表示了极大的崇敬,而且还写了《题秋瑾女士遗影》一诗,送给家乡的族叔胡近仁。诗云:
(一)
生前曾卜邻,相去仅咫尺。
云何咫尺间,彼此不相识。
(二)
身后见君影,倭刀光熠烁。
秋雨复秋风,斯人不可作。
由这两首绝句里,我们可知胡适并不认识秋瑾,但对其英雄事迹大为赞赏,因此诗中充满了悼念之情。
其次,除中文诗词外,在这段时期,胡适还翻译一些英文诗,其中有一首是康拜尔的《军人梦》(Thomas Campbell’s A Soldier’s Dream)诗云:
笳声销歇暮云沉,耿耿天河灿列星。
战士创痍横满地,倦者酣眠创者逝。
枕戈藉草亦蘧然,时见刍人影摇曳。
长夜沉沉夜未央,陶然入梦已三次。
梦中忽自顾,身已离行伍,
秋风拂襟袖,独行殊踽踽。
惟见日东出,迎我归东土。
纵横阡陌间,尽是钓游迹,
时闻老农刈稻歌,又听牛羊嗥山脊。
归来戚友咸燕集,誓言不复相离别。
娇儿数数亲吾额,少妇情深自呜咽。
举室争言君已倦,幸得归休兔征战。
惊回好梦日熹微,梦魂渺渺成虚愿。
这首诗作者通过一个战士的梦想,表达了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情绪。胡适翻译此诗时才17岁,一个初学英语不到三年的少年,能译得这么流畅也是很难得的。
胡适这期作诗不少,而且还能翻译外国诗,这在学校里是出类拔萃的,因此有“少年诗人”之徽号。任鸿隽此时与胡适是同学,彼此较为了解。后来到美国留学又是同学,他曾回忆说;“我昔识适之,海上之公学。同班多英俊,君独露头角。”对胡适早年的诗才给以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