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潜心于教育救国(3)

胡适 作者:白吉庵


上述乃胡适对当时民国政府的高等教育及留学政策的评论和改革意见,也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他批评当时留学中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是很尖锐的。他说:“今吾国留学生,乃不知其国古代文化之发达、文学之优美、历史之光荣、民族之敦厚,一入他国,目眩于其物质文明之进步,则惊叹颠倒,以为吾国视此真有天堂地狱之别。于是由惊叹而艳羡,由艳羡而鄙弃故国,而出主入奴之势成矣!于是人之唾余,都成珠玉,人之瓦砾,都成琼瑶。及其归也,遂欲举吾国数千年之礼教、文学、风节、俗尚一扫而空之,以为不如是不足以言改革也。”这段话是很有刺激性的。文章发表后,在留学生中引起剧烈的反响,有同意他的观点的,但也有反对派。那时刚从广东省教育厅卸任到美准备进哥伦比亚大学的钟荣光就很欣赏胡适的这篇文章,当面告诉他说:“教育不可无方针。君之方针,在造人格。吾之方针在造文明。然吾所谓文明,固非舍人格而别觅文明,文明即在人格之中,吾二人固无异点也。”这是同意他的观点的人,但也有反对派。1915年1月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访友叙旧。当时严敬斋以关怀的心情告诉他说,此间有许多人反对你的《非留学篇》,幸得王鉴、易鼎新等为你出力辩护云云。胡却很有自信地回答他说:“余作文字不畏人反对,惟畏作不关痛痒之文字,人阅之与未阅之前同一无影响,则真覆瓿之文字。今日作文,须言之有物,至少亦须值得一驳,愈驳真理愈出,吾惟恐人之不驳耳。”由此可见,胡适是个欢喜辩论的人。

胡适到美留学初期,既能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国内的教育制度,对问题的评论比较全面和有系统,而且又提出改革方案。无疑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及教育救国的主张。他说:“吾久欲有所言,而逡巡嗫嚅,终未敢言。然吾天良来责,吾又不敢不言。”由此可见他对祖国的安危及发展前途是十分关心的,同时有一种责任感在驱使着他,所以他选择了以教育救国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后来实践证明他归国后是遵循着自己的理想,而不知疲倦地在这条路上奋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