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倡文学革命(4)

胡适 作者:白吉庵


1917年他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编,于是将所写的白话诗选了数十首发表出来,供世人评论。因该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发行,所以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还为将来的诗集取了一名,叫“尝试集”。

经过一段试验后,他总结写作白话文的经验,于8月21日在日记里归纳出文学革命的八个要点,(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五)须讲求文法,(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他说,我主张以白话文作诗、作文、作戏曲、小说。倘有愿意从我,无不欢迎。同一天,他写信给《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谈了自己的主张,并对《青年杂志》第3号上登载谢无量的长律诗提出批评意见。他说谢君的诗,用古典套语不下百余事,而记者(编辑)却附云大为推荐,称它是“希世之言”;胡适认为这与陈主张写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相矛盾。陈接信后很快回信,向胡解释说:“文学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如何如何?《青年》文艺栏意在改革文艺,而实无办法。吾国无写实诗文以为模范,译西文又未能直接唤起国人写实主义之观念,此事务求足下赐以所作写实文字,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青年》,均所至盼。”陈的来信正与胡适主张不谋而合,于是回信,将自己对文学革命的八点主张,加以解释写成文章,题名为《文学改良刍议》,内容与前同,后人称为“八不主义”。胡适后来回忆说:提出的八条是温和的建议,题目也很谦虚,不用“革命”的词语,而且是刍议,说明不是结论。之所以如此,是怕引起老一辈保守分子的反对。由此可看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

这篇文章1917年1月在《新青年》,前身为《青年杂志》2卷5号上发表后,在教育文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非常赞赏,写信给陈独秀表示自己意见,并指出:“胡先生‘不用典’之论述最精,实足祛千年腐臭文学之积弊。”陈独秀起初对胡适提出的八条还有点怀疑,但他见了胡的《文学改良刍议》后,便完全赞成胡的主张,只是觉得文章写得太平和了,因此他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正式打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说:“文学革命之气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最后以坚定的口吻说:“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表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此同时,他写信给胡适说: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信中特别提到,希望胡适早日回国到北大任教,愿将北大文科学长位置让给胡适。胡适后来写文章说,自己历史癖太深,故不配作革命的事业。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他们彼此谦虚,说对方是急先锋。其实他俩的文章在当时都成为青年的“圣经”。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向封建势力宣战。陈的文章发表后,把已经掀起的文学运动又推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都表示赞同,并以实际的行动投入到这个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行列,共同奋斗。此后三四年里,白话文便成了我国的正式“国语”,因为当时的教育部于1920年1月颁布小学秋季起一律改用语体文。白话文成为正式的国文,这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巨大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