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呕心沥血: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14)

傅斯年传 作者:马亮宽


对于在史语所和北大文科研究所读书的青年学生,傅斯年则采取了“高标准要求,自由式发展”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学业基础扎实,学术研究能力强,但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自由选取。北大文科研究所迁到李庄之前,所址设在昆明的青云街靛花巷,当时傅斯年与史语所的工作人员一起住在乡下,他经常到靛花巷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有时也到研究室询问同学们的学习进度。[2]他规定史语所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大家轮流担任报告人,读研究生的学生也不例外。王利器就曾做过一个题为《“家”、“人”对文》的报告,颇得傅斯年的赞赏和大家的好评。王利器是傅斯年直接带的研究生,当时傅斯年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先秦民族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明史,但王利器读本科的时候作的论文是《风俗通义校注》,偏重于古籍的校勘注解,在史语所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又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兴趣,傅斯年尊重他的学术兴趣,指导他以《吕氏春秋》为题目,采用注疏体写论文,最终完成《吕氏春秋比义》的长篇论文。

劳干先生说,傅斯年对史语所历史组的学者们的学习和研究都进行过帮助和指导。他说: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全体同人的工作中,差不多都得到(他)很好的启示。尤其新进的同人作好的论文,几乎每一个字他都加以指示,使他再向谨严去做。[3]

傅斯年身高体胖,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不过他的体质却不怎么强壮,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他便常常患病。胡适1937年写信给他,说:“一个山东大汉,遍身是小病,娇弱的禁不起风,如何是好!”[4]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工作压力比从前更大。他部署史语所的迁徙:选择迁徙地址、安排运输、解决工作人员的给养,组织学术研究,处理日常事务,辗转奔波,终日忙碌。后来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院内各机关的迁徙及日常事务,均须考虑安排,更使他忙中加忙。此期间,他开始参与政治,先是参加了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参议会”,后又兼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经常出席国民参政会。1941年的二三月间,50天内竟开了5个会,会期最长的达10天。这年的年初,他就觉得两眼不舒服,但仍可上山走路。2月18日,请眼科大夫检查,未发现异常,大夫建议他到内科复查。但由于会议太多,所以一直拖延,以后觉得眼睛更不舒服,至3月下旬,身体亦觉不适。入医院检查,不禁大吃一惊,血压高至194—140水银柱,左眼有一毛细血管破裂。医生皆认为情况危急,朋友也为他担心。没有办法,只好住院治疗。3个月后,病情有所好转。而后又在家静养了两个月,至9月份,便可外出小走。到了l0月,其母突然病逝。傅斯年以自己久卧病榻、未能尽心看视母亲,负疚痛心。丧葬等事,劳顿异常,其间又曾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且为中研院及史语所事务操心忙碌,年底自重庆赴李庄,冬天逆水行船困难,过了5天方才到达。后来一量血压,比前更高。医生劝其休养2年,但他只休息了2周,使又出面主持研究所工作,参加国民参政会。这种穷、愁、忙的环境,使他的病情一直不能彻底好转。

[2] 参见杨志玖:《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3] 劳干:《傅孟真先生与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傅孟真传记资料》(一),(台)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页。

[4] 1937年4月,胡适因《独立评论》稿源不足向傅斯年催稿,信中说了这样一番话。原信见王汎森、杜正胜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傅斯年先生百龄纪念筹备会印行1995年版,第89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