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受时潮(2)

李大钊传 作者:朱志敏


12月20日,是各校议定的集会日子。

一大早,李大钊和同学一起走出校门,先到天津公园和师范学堂、北洋大学堂、陆军军医学堂等校学生会齐,再一同前往预定开会地点——广东会馆。

当他们的队伍到广东会馆时,设在城南的海军军医学堂等校的学生已经先到了这里。几路学生汇合,连同一些市民,总共达到2000多人。他们当即开会,决定三条办法:“(1) 誓死请愿,立宪救国,不达目的不止;(2) 先向当地最高长官钦差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衙门请愿,如无结果,即再以函电呼吁全国学生力争,以罢课为后盾,如再无效;(3) 即四出运动工商界,以罢市或效法外国罢工。”

会上推举爱国绅士,普育女学堂校长温世霖为请愿总代表,通过了请愿书。随后,全体学生向总督署进发。

此时,交通汽车已经停驶,学生们排着队伍走在街中央。忽然迎面驶来一辆带有玻璃窗车箱的马车,里面坐着一位候补道台。那道台见学生队伍拦住去路,竟不知趣地大声喝叫让路,结果被愤怒的学生揪出车来打了个半死。

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见学生来势激烈,恐怕激起事端,采取了缓和态度,答应代学生上奏请愿书。各校学生于是整队回校。不料陈在上奏被驳回,复由各校监督对学生规劝恐吓均不奏效之后,竟调来军队、警察、督辕卫队,准备实行镇压。一些同学听到消息后产生恐惧。李大钊和本校另一名由学生选出的代表白坚武却相约拭目以待。后来经一些政府官员疏通,学生才免遭武力镇压。而在几次请愿中都表现积极的温世霖却被以“结会敛钱”,“妄图煽动”等罪名,发戍新疆。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使许多立宪派分子大失所望。1911年10月,武昌的革命派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各地立宪派或者依附革命派,或者独自打起独立旗帜。在此前后,京、津、保地区的革命者相继组织了共和会、铁血团、克复学会等革命团体,经与武汉方面派来的人员及同盟会在北方活动的部分会员联络,成立了北方革命协会。在该会的组织下,1912年年初,驻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部分官兵发动武装起义,于1月3日建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由原该镇第79标二营营长王金铭担任大都督,三营营长张建功为副都督,一营营长施从云为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清政府立即派出曹锟率新军第三镇会同镇守通永镇的王怀庆前往进剿。起义军英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等惨遭杀害。

滦州起义组织者中有一重要人物白毓昆,曾是李大钊所在法政学堂的地理教师。

白毓昆字雅雨,江苏通州人,祖父和父亲是读书人,家贫而有大志。他在执教法政学堂时,经常在课余讲演天下大势,很得学生信任。他已料到学生请愿召开国会是“与虎谋皮”,劝大家“留热血以供后日用”,自己则开始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他以“拿破仑谓‘英雄字典中无难字’”之语鼓动同志发起响应。滦州起义时,他以赴汤蹈火之心前往参加,被任命为北方革命军政府的参谋部长。被捕后,他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吾既为我主义而来,吾自当为我主义而死。”“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遂壮烈牺牲。

清廷宣布退位后,北洋法政学校(宣统三年八月改为此名)为白毓昆举行了追悼大会。他的事迹被刊登在法政学会的刊物《言治》月刊第1期上。作为北洋法政学会成员和编辑部部长之一的李大钊对白毓昆老师和滦州起义一事印象颇深。以后,每乘火车路过滦州,他都情不自禁想起当年起义时牺牲的烈士。他曾想:为后人纪念先烈事迹,“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尽管这个愿望在他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但毫无疑问,白毓昆等烈士的壮烈形象在李大钊心底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15年之后,当李大钊从容面对北洋军阀的绞刑架时,谁能肯定他的心中除了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国民革命胜利的期望和对共产主义美好事业的憧憬之外,没有回顾那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往事?他的脑海中没有浮现白毓昆老师那昂然挺立的身躯?他的耳际没有回响起白毓昆老师那“为我主义而来”、“为我主义而死”的豪言壮语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