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应聘《晨报》和《时事新报》的驻俄记者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机遇垂青于日夜追赶它的人。对于渴望去新俄考察的瞿秋白来说,机会在1920年的秋天来到了。
这年秋天,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要招聘三位懂俄语的记者赴苏俄考察。瞿秋白懂俄语,国文基础好,又对苏俄心向往之,同时他的堂兄瞿纯白在外交部护照科工作。这使他很顺利地应聘上了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驻俄记者。
1920年11月27日至12月16日,北京《晨报》刊登《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共同启事》,宣告中国向欧美选派新闻记者事宜。11月29日至30日上海《时事新报》也连续刊登了这一共同启事。共同启事是这样写的:
吾国报纸,向无特派专员在外、探取各国真情者,是以关于欧美新闻殊多简略之处,国人对于世界大势,亦每因研究困难,愈趋隔阂淡漠,此诚我报界之一大缺点也。吾两报有鉴于此,因特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冀稍尽吾侪之天职,以开新闻界之一新纪元焉。(图4)
启事还联合公布了前往欧美等国的特派记者名单。其中,瞿秋白、俞颂华和李宗武被列为派驻俄国的特派专员。名单中除了他们三人外,还有张崧年(张申府)、张若茗女士(天津学联负责人)、刘延陵、罗家伦等人,他们大都是当时五四青年中的佼佼者。
在信息极为发达的当今世界和中国,遍布全球各地的记者站和通讯社,可谓不计其数。中国报社的驻外记者几乎遍地都有。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情况远非如此。启事上公布的瞿秋白等人是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启事刊登时,他们早已踏上奔赴他乡的旅程了。
虽说是由报社提供川资,但是从中国到俄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革命后的新俄一直处于战争和饥荒之中,即使对俄国革命并无恶意的人,也把苏俄看作是“饿乡”。因此,当瞿秋白决定去俄国时,立刻遭到亲友们的反对,特别是一向爱护他、扶助他、接济他们兄弟的堂兄瞿纯白坚决反对,认为他这是“自趋绝地”。的确,瞿秋白住在堂兄家,读着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虽是粗茶淡饭,但有堂兄照顾吃穿不愁,住在北京,两个亲弟弟也在身边,京津两地的亲戚朋友,不时往来以解乡愁,中学同窗好友李子宽、张太雷等其时也在京津两地读书,时有来往,到京后又新交志同道合者如郑振铎、耿济之、张德昭、郭绍虞、王统照、瞿菊农等文学伙伴。换个平生无大志者,完成学业后,进入仕途,步堂兄后尘,做一个小官僚,维持家庭的小康生活,应是没有问题。但瞿秋白却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且对社会问题有强烈感受、对社会主义有浓厚兴趣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他有志于救国救民,他要“拨开重障”,“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强烈的“内的要求”驱策着他走向赤俄,他告诉堂兄:去俄国“不是为生乃是为死而去”的,因此俄国不管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他都要去考察、研究,然后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