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 世

张国焘传 作者:张树军


江西省萍乡县,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能人济济的一方水土。公元1897年11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张国焘就出生在这个县上栗市梽木山(今萍乡市上栗区金山乡山明村)。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的丁酉年,按照习俗,张国焘的属相是十二生肖中的鸡。

萍乡,相传因境内盛产“萍草”而得名,位于江西省最西部,东与宜春相邻,西与湖南省株洲、醴陵相接,南与吉安毗连,北与湖南省长沙、浏阳接壤。萍乡地处湘赣边丘陵地区,北峙杨歧山,南亘武功山脉,主要山峰有杨角尖、金顶(最高峰名白鹤峰)等,主要河流有表河、萍水、栗水、草水等。萍乡历史悠久,汉代属宜春县,三国东吴置县,元朝元贞初年升县为州,明朝复改为县后,一直延续下来。

萍乡境内煤炭甚丰,宋代已有轻刨而得、以煤代薪的记载,明末清初,土窿已初具规模。到了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为燃料之需,于1892年10月设立了官办的萍乡矿务局。1898年3月22日,官督商办的“萍乡等处煤矿总局”成立,创建了以安源为中心、辖120平方公里矿区的煤矿。1908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改官督商办为商办,组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近代工业文明比较早地渗透到了这一湘赣交界的地区。

上栗市是萍乡县北部的一个中心市镇,离县城约40公里,距湖南省浏阳、醴陵两县边界都不过10公里左右,水路可通长沙、汉口等地。这一带山峦起伏,竹木茂盛,造纸、爆竹和麻布等手工业发达,商贾小贩往来频繁。

张国焘虽然出生在这历史悠久、工业发达、山清水秀的地方,但他的祖籍却并不在此地,而是在遥远的广西。多年来,人们以讹传讹,都说张国焘的祖籍在江西省吉水县,其实不然。据《张氏以灵公族谱》记载:张氏原籍广西。不知何故,清初康熙乾隆年间从广西迁到萍乡。萍乡这一支的张氏始祖是“集翰公”,系张氏之第一百一十五代,为以灵公之第五子。迁到萍乡后,从集翰公开始,到张国焘这一代,已经是第九代了。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客籍,倒也相安无事地居住下来,代代相传,读书入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良田千亩、名震一方的地主乡绅之家。张国焘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时说:

我家可说是诗书之家,历代相传直到我祖父和父亲一辈,大多是读书人。大屋里住着祖父一辈六房人家,每家都有收五百担到一千担租谷的土地;因此,也可以说是地主乡绅之家。我祖父这一辈六兄弟中,有四个是可以戴顶子穿补服的。其中两个是由正途秀才出身,另两个则是捐班出身。到我父亲一辈,因科举开始废除,多数人逐渐转入新式学校。我父亲是在满清最末一届省试中取录的拔贡……因此,我父亲这一辈只有两三个人是有所谓“功名”的。

家庭,是人生立足的基地和起点,制约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张国焘的祖父为使自己的家庭沿着“功名”之途走下去,为张国焘的父亲设计了一条读书为官之路。张国焘的父亲张劼庄没有辜负其父的期望,勤奋学习,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直至在乡试中被录取为拔贡。然而,他似乎生不逢时,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他转入新式学校浙江法政学堂学习。民国初年毕业后做过几年法官,后出任浙江省象山县知事。大革命时期当过九江地方检察厅厅长,后又在南昌公路处做过秘书。张劼庄一生虽然没有飞黄腾达,官至几品,但也可算是功成名就了。如同生活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他是一位主张“国粹”而偏于守旧的人,对革命起初是持观望态度的,并企图以自己的处世哲学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又受到新的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新式学校里接受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变迁。这种矛盾的现象,不仅伴随了自己一生,而且导致了后来与张国焘的激烈碰撞。

张国焘的母亲姓刘,生长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一个大户人家。家里人口不少,但不愁吃穿。刘家大院的花园里有半月形的池塘,茂密的花木,门前有很高的旗杆,厅堂里有几块横匾,不失几分雅致和气派。刘家世代读书,也算得上是一个书香之家。在嫁到张家之前,张国焘的母亲已出落成一个既擅长针线又识文断字的大家闺秀。

刘氏嫁到张家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自然是分内之事。她先后生养了6个孩子,四男两女。4个儿子中,除长子张国焘外,二儿子名叫张国燕,早年病逝;三儿子张国庶,1905年生,1924年在萍乡中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冬之时,萍乡县城党的小组建立,被选为党小组长,1926年冬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0年5月27日在南昌被张辉瓒逮捕,不久即被杀害,1986年,中共江西省委发文,承认张国庶为革命烈士;四儿子张国杰,1910年生,初中毕业后即回乡,挑起理家的重担。两个女儿中,一个夭折,一个后来嫁人。

张国焘就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他是长子,自然在家庭里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毫不例外地影响着张国焘的长辈,他们把很多很多的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子身上。他的出世,给父母带来了无比的喜悦。他们给他取名国焘,字恺荫。后来,又有了一个名字张特立。

在这个过着富庶生活的家庭里,不愁吃,不愁穿,幼年的张国焘有着受到娇生惯养的条件。父母虽对他的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对他的启蒙教育却是严格的。白天,当母亲闲下来的时候,便遥指着远山的奇峰,讲述祖辈传下来的神奇故事;入夜,月圆中天或是群星闪烁的时候,母亲便讲起美丽而动人的神话。母亲给了张国焘最早的启蒙。随着时代的变迁,父亲虽然没有像祖父那样为张国焘设计一条路,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时刻萦绕在耳边。父亲心里最清楚的是:儿子有了学问,长大才会有前途。为此,从张国焘三四岁起,父母就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这些中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不仅使张国焘认识了许多字,而且也诱发了他的求知欲望。除了读书认字以外,张国焘还开始练习写字,从描红摹字入门,临帖抄仿。父母的严格教导,为张国焘日后求学打下了基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