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背景板·歌曲(1)

幸福在哪里?60年百位中国人的幸福记忆 作者:樊鹏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是一首无数人在童年时唱过的歌。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投拍一部以少年儿童为题材的电影——《祖国的花朵》。为了更好地配合电影,剧组请刚过而立之年,却已颇有名气的音乐作曲家刘炽为电影作曲。词作者则选择了刚刚跨入文艺圈的毛头小伙子乔羽。

1955年7月,摄制组带着《祖国的花朵》的小演员们去昆明湖体验生活、熟悉拍摄环境。词曲作者乔羽、刘炽随同前往。但是到湖边后,刘炽却犯愁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写道:“我这个人从小怕水,孩子们上了小船,我却站在湖边犯难了。这时,孩子们热情地喊‘刘炽叔叔,赶快上来呀,开船啦’!我便硬着头皮,登上了小船。开始,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两手抓住船舷,一动也不敢动。”但是孩子们的欢乐、活泼很快感染了刘炽。这个生性怕水的中年人也跟孩子们一起玩起水来,他们打水仗、赛船、嬉闹。就在这时,刘炽脑中突然闪过一段旋律。他赶紧让小朋友们把船划到岸边。他坐在犀牛望月的石头上,用了大概20分钟的时间,写完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独唱和二部合唱。词作者乔羽顺着刘炽的曲调,用绿树红墙、湖面清风、鱼儿畅游把这一切具体地呈现了出来。

白塔、绿树、红墙……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人们记住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儿童电影,更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儿童的崭新风貌。影片公映后,这首旋律优美、曲调轻快的歌曲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歌声中的北海,也成为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游玩胜地。

最早唱这首歌的人已年近古稀,但在今天孩子们的世界里,它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这首回荡在无数人童年时代的优美旋律,至今依然闪耀着经典的童趣与活泼。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虽然整个国家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孩子们绝对意气风发、高兴快乐。每个人到北海,那真的要“荡起双桨”,真的要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

舒乙(生于1930年代,老舍之子,作家)

1955年拍摄《祖国的花朵》时,我非常有幸被选为其中的一个小演员。是全中国第一拨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支歌的。

王玲(生于1940年代,特级教师)

1969年,金果临12岁,他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次英语课上,金果临学到了两句英文:“I love Peking. I love Tian’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晚上,金果临灵感突发,自然地写下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红。”并取名《金光照得全球红》。正式投稿的时候,金果临将最后两句改为“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题目也改为《我爱北京天安门》。

1970年,金果临的表姐,19岁的金月苓在《红小兵报》上看到表弟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金月苓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工人,十分喜欢音乐。北京、天安门、红太阳……《我爱北京天安门》简洁明了的歌词让19岁的金月苓一阵激动,她立即给这几句朗朗上口的歌词谱上了一段轻快的曲调。

1970年9月,金月苓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发表了。编辑采用的是金果临的歌词,只是对最后两句做了细微的改动,改为“太阳就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前程”。1971年国庆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首歌曲,歌词也改成了日后人们耳熟能详的版本:“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1972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特刊,并且刊登了10首歌曲,其中就有《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个星期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 《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节目,把这首歌曲搬上了荧幕,此后这首歌曲越唱越红。这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就选择了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作为拍摄内容。

这首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歌曲,以其清新的旋律、活泼的节奏留在了人们的印象里。短短的28个字,凝固着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儿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徐列(生于1960年代,《南方人物周刊》主编)

中国小孩哪有不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

李东田(生于1970年代,造型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