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
今天,一分钱的硬币已经退出了流通市场,然而,《一分钱》的歌曲却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哼唱。它让我们回到一个纯真的年代。
1933年,潘振声出生于上海。他是蒙古族人,在上海一所小学当音乐教师和大队辅导员。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潘振声选择了去宁夏当老师。在宁夏,他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孩子们排队回家时,看到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的警察叔叔,经常是走出了十多米,还不时回头叫“叔叔,再见”。孩子们捡到铅笔、橡皮和硬币等物品都会上交给老师。他办公桌上放大头针的小盒子,经常放满了孩子们交来的找不到失主的东西。这一幕幕情景经常萦绕在潘振声的心头,也就在那时候,他萌发了为孩子们写歌的念头。
1964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向潘振声约稿,请他写一首赞扬“好孩子”的歌。收到约稿信后,潘振声很快又想到那些温馨的场面。此时正是硬币在社会上大量流通的时候,他联想到孩子们的拾金不昧和回家时与警察叔叔告别的情形,便创作了歌曲《一分钱》。
这首歌借用了沪剧常用的旋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各个不同时代的孩子传唱。潘振声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一分钱爷爷”。
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思想,没有想过占便宜什么的,思想很单纯。
项苏云(生于1930年代,项英之女,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
我把爸爸妈妈给我的一毛钱交上去了,说是我捡的。因为大家都做好事,你必须也要做。
毛卫宁(生于1960年代,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