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中:革命年代的少侠记忆

幸福在哪里?60年百位中国人的幸福记忆 作者:樊鹏


生于1950年代。

《南风窗》杂志社社长。

1985年《南风窗》首刊的一篇文章《京西来了长头发》,讲的是一个广东男青年到北京京西宾馆开发廊。他留着长发,周围人觉得无法接受,看他像看外星人。当时“文革”虽已结束,广州的改革已然进行,但内地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封闭的状态。《南风窗》以其独特的视角洞幽烛微,揭示了这种观念的碰撞,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吹进一股清新的风。

我这把刀不答应

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大院里,有几家人的藏书比较多。我们这些孩子关系都比较好,所以就偷偷拿出来互相换着看,必须是偷偷的,因为不让看。我在那时候一下子就迷上了这种看小说的活动,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中外名著我基本上都看过了。

我是明目张胆地看,因为我父母当时全都去了‘干校’,我就是家长。“破四旧”的时候,工宣队来家里搜旧书。所有的关于“封、资、修”的书都要交出去,然后烧了。来我家的时候,我把一把菜刀剁在桌子上,说:“我答应你们搜,可是我这把刀不答应。”

那时候,我还是挺看重书的,当然,最后工宣队也没有硬着来。“文化大革命”过后,我不但把所有的书都保住了,还增加了不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工宣队把收上来的书全部都放到仓库里,我就把仓库的玻璃打破,进去偷书。结果就是我们家的书一下增加了一倍。之后,我用木箱子装起来,塞到床底下,塞得满满的。

我除了上厕所和吃饭之外,整天躺在床上看书,看得累了就睡,醒来继续看。大概过了一个月,我才出门去玩。我有一个朋友,他连续看了两个月,最后有一只眼睛瞎了,视力只有0.1。

白衬衣和蓝裤子是礼服

那时候,我们穿衣服很简单,不是灰就是蓝,如果能穿一身的确良就很奢侈了。

我印象里,我们那帮孩子一人有一套白衬衣和蓝裤子,而且,只有在重大的节日和集体活动的时候才穿。比如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里的联欢会或者少年队的活动上才穿,平时根本不舍得穿。白衬衣和蓝裤子是最标准的服装,就像现在的礼服,比较正式,也和现在的西装领带的感觉差不多。

旧的军装更舒服

到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多了一种颜色,那就是军装色。因为对解放军的崇拜和向往,能够穿一身军装就会觉得特别自豪。那时候,还不是国防绿,是那种老式土军装。

我有几套老式军装,有的已经洗得发白了,但是,还是舍不得丢,成天穿着。如果有打补丁的,那就更稀罕了,显然就是一副老资格、老革命的样子。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了新衣服,但是,就觉得它太新,不如把它弄旧。可能跟现在穿牛仔裤的感觉差不多吧,要砂洗。现在,有些牛仔裤明明是新裤子,都要弄破,然后穿孔打补丁。我们那时候就觉得穿旧军装特别舒服、自然。穿一身崭新的反而觉得别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