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家居、家庭(1)

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中国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一样,人们要营造一个家,通常都需要一座房屋。

但是,“房屋”这个词本身不足以涵盖中国家庭所居住的全部建筑物和住所。在中国,住宅不仅包括建在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房屋——简陋的茅屋,普通的长方形村舍,布局紧凑的四合院,庞大的庄园,甚至是豪华的宫殿——还包括种类繁多的帐篷和船只,不过对于很多居无定所的人来说,它们不能算是“房屋”和“建筑物”。当然,正如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所说,“所有的房屋都是住宅,但并非所有的住宅都是房屋。居住的含义是:生活在一个地方的里面,上面,或周围”(2003,15)。

即使本书的重点在于“房屋”,记住“住宅”这个广义的名词及与其相关的动词“居住”仍很重要,因为这些术语合在一起,不仅显示出住所的多样性,而且还反映了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

和过去一样,如今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居住在相当简陋的住宅中,虽然它们可能并非“老房子”,但大多数建在农村,其建筑惯例和建筑式样都来源于较早时期。

这些住宅大多平庸无奇,毫无特色,所用建筑材料看起来并不耐久,而且随手可得,例如松散易碎的土和容易腐朽的植物。然而,许多住宅修建得结实耐用,规模宏大,比例得当,材料精致,石刻、木雕和陶土上的装饰也细致入微,优美精巧。我禁不住断言,中国的家庭在其简单性或复杂性方面的变化与住宅有诸多相似之处。

中国人有无数种方法利用现成的本地材料和建筑惯例去构建住宅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一点在任何住宅上都能体现出来。许多普通的中国住宅所使用的材料确实不能耐久,连续不断的风霜雪雨使住宅遭到损坏,仅仅为了修复房顶、墙壁和地面,一家人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但是,住宅不只是工匠们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因为他们为了满足人们寻求庇护的基本需要,通过把原材料转变成为有用的东西,使原材料的价值得以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住所变成一个家,成为那些居住者的生活剧场时,住宅的意义就会超越它的物质结构和构成它的空间。

任何住宅都包含着一些人为因素和经验因素,例如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定向和选址,装饰,家具和室内陈设,历法仪式,信仰和价值观,象征主义,两性关系,房屋的结构层次,经济地位,年龄顺序,生命周期中的事件(包括出生,结婚,死亡),生者和死者,磨损和消耗,日常活动和季节性活动,不断变化的使用模式等,当我们从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待这些因素时,就会认识到, 确实有一种“建筑文化”(archiCulture)通过家、家居和家庭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体现出来。1通过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人们确立了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生活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些模式代代相传,从而出现了一种与诸多领域相联系的“中国性建筑”。

我们称为“中国的家,家居和家庭”的概念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十分微妙。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字证据,考古证据和视觉证据,我们很难确定房屋和家庭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例如,我们看不明白某个建筑形式,建筑平面图,结构要素是怎样在历史中演变的。毫无疑问,士兵和农民的大规模迁移能够将建筑规范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这些建筑规范能够随着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调整。但是,我们没有现成的证据表明房屋类型,装饰图案,建筑仪式 ,甚至家庭组织形式在中国广阔的疆域上是怎样传播的。然而,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许多基本的模式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建立起来了,后来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小的修改。而且,和西方不同的是,西方的普通房屋和教堂在形式和结构上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各具特色;而在中国,各种建筑形式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中国建筑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简洁性和功能上的清晰性……最伟大的宫殿看起来像一个显赫的农庄……建在大理石平台上的彩绘亭阁和最寒碜的茅草屋之间达到了真正的和谐。”(Boyd 1962,48)具有影响力的先例和实践经验,以及约定俗成的建筑要素,都有助于确立中国公认的保守型建筑传统。

另一方面,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看到不同地域的建筑类型有极大的差异,而非它们在难以捉摸的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这就是说,我们能够看到建筑类型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而非历史时间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出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惯例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地域状况进行调整和适应的产物。从历史角度和地理角度来看,中国家庭结构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别并不明显,因此,对于中国家庭结构的许多“已知的”了解——包括现在的中国家庭——更多的是以想象,神话和传说为基础,而非以事实为基础,这一点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有一些生动形象的地方俗语确实能够概括出中国各地住宅形式的特征,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中国住宅当成“民间建筑”(民居)来看待,这些普通的住宅形式就像方言及日常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变化多端,种类繁多。即使建造房屋的材料可能会腐烂瓦解,建造房屋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但是房屋仍是所有文化产物中最具持久性的一种。住宅像家庭一样,也有各种地方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不论什么时候,住宅总是能体现出使之形成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每座房屋往往都由后代继承,由于家庭的日常活动和循环往复的仪式使房屋具备了家庭的属性,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每座房屋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在过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住在某地的同一所房屋或相邻的房屋中,即使人们继承的房子十分简陋,他们也能通过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满足持续变化的需求,从而体现出一种非凡的适应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