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附近一家24小时营业的超市里,某知名品牌500ml瓶装茶饮料,冷藏的仅售98日元,而且就在一进门的地方摆放着。而在这家超市门口的自动贩卖机上,完全一样的茶饮料却标价150日元。我试着在两个地方分别买了一瓶,发现保质期也差不多。
如果在我们面前同时摆上两瓶完全一样的茶饮料,一瓶只要98日元,另一瓶则卖150日元,在这种情况下相信没有人会买150日元的那瓶吧,因为购买摆在眼前的商品,劳动成本基本为零,同样的商品还有价格差异的话,那价格高的根本卖不
出去。
也许会有比较怪的人,认为“98日元这么便宜肯定有问题”,于是选择购买150日元的那瓶。在这种情况下,150日元的茶饮料就被赋予了“价格高,所以质量可靠”的安全感,对于那个人来说这原本相同的两瓶茶饮料就属于不同的商品了。或者说,这个人对于价格过低的商品伴有不安的心理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就为了让店铺多赚点钱而买150日元的,这样150日元的茶饮料里面又包含了“慈善”的附加值,进而变成了和98日元的茶饮料不同的商品。
如果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正确,知道这两种商品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花150日元购买花98日元就能买到的东西。所以,当同时存在这两种商品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同样的价格进行销售。
可是为什么同一种茶饮料在超市只要98日元,而超市门前的自动贩卖机标价150日元也依旧有人买呢?我们假设在自动贩卖机上购买茶饮料的两个人分别是太郎和花子。太郎从来没在这个超市买过东西,所以并不知道超市也卖这种茶饮料,而且他认为特意去调查超市里面的商品价格很麻烦,所以每次都在自动贩卖机上花150日元购买。也就是说,因为在交易前前往超市调查价格需要消耗成本,所以150日元的茶饮料才能够卖得出去。
而花子在这个超市买过东西,知道超市同样的茶饮料只要98日元就可以买到。同时,她也知道这家超市临近地铁口,收银台前经常排队。虽然花子经常在超市购买98日元的茶饮料,但是因为今天急着赶地铁,没有时间在收银台前排队,所以只好在自动贩卖机上花150日元买了一瓶。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交易中出现了排队时间这项交易成本,而且对于赶地铁的花子来说,时间成本相当高,所以150日元的茶饮料也能够卖出去。
另外,还有那些认为特意去一趟超市却只买一瓶茶饮料的行为有些难为情的消费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就算知道超市里的茶饮料只卖98日元,有时候也会选择在自动贩卖机上购买150日元的。像这种情况,就是心理负担在交易时变成了交易成本。
由于交易后成本较高而对价格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在茶饮料上,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