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冷内热,恩泽弟子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王国维每天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到学生住的地方去跟学生交流,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辩论,他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时,有一些从东南大学特意赴京求教的学生,就住在王国维先生的家里。在王国维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即使自己治学很忙,他都是有问必答。在执教清华的2年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王国维的恩泽。
国学大师姜亮夫于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有一天晚上七点多,姜亮夫来到王国维家,请导师帮他修改自己刚填的一首词。王国维看了之后说:“你过去想做诗人,你这个人理性东西多,感情少,词是复杂情感的产物,这首词倒还可以。”说着就动手修改起来。诗词改好后,都九点多了。姜亮夫起身告辞,王国维忙让家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一直送到清华大礼堂后的流水桥,举灯等姜过桥,他对姜说:“你的眼睛太坏,等过了桥,路便好走了。”姜亮夫听到这话,几乎落泪,后来每次提起恩师王国维,都声音哽咽。
有一次,王国维把姜亮夫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你的声韵、训诂都学得不错,但是文字方面还不够,今后怎么办?”姜亮夫请王国维指点。王国维说:“课题要自己选定!”过了三天,姜亮夫把选定的题目送给王国维看。王国维问道:“广韵如何研究?”姜亮夫的回答没有令王国维满意。沉默片刻,王国维说:“我看你还是搞诗骚联绵字考吧!”接着,王国维把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拿给了姜亮夫。多年之后,姜亮夫对王国维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铭记在心。
1926年12月3日,正值王国维先生50岁生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研究生们,特地来到王先生家拜寿。7天后,王国维在工字厅设宴招待弟子们。席间,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所收藏的历代石经拓本。弟子们竞相发问,他辩答如流,欣悦异常,充分展示了这位冷峻的国学大师热情似火的一面。
买旧书,吃零食,逛古玩店
王国维喜爱甜食,在他的卧室里,有一个朱红色的大柜子,上面两层专放零食。一开橱门,各种食物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型糖果店。王国维的妻子每个月都要进城去采购零食,连带办些日用品及南北什货。回到家来,大包小包的满满一洋车。每天午饭后,王国维总要抽支烟,喝杯茶,闲坐片刻。一点来钟,就到前院书房开始工作,到了三四点钟,才回到卧房,自行开柜,找些零食。据王国维的后人说,他们家的孩子大多承袭了父亲爱吃零食的习惯。王国维对菜肴是有些挑剔的,他最爱吃的菜是红烧肉,但必须是妻子亲手做的。除此之外,王国维还喜欢吃面食,比如饺子,吃剩下来,第二天早上用油煎了,就着稀饭吃。每天早上,除稀饭必备外,总有些固体的食物,如烧饼、包子等等。王国维爱吃的水果不多,夏天只吃西瓜,他认为香瓜等水果较难消化,他自己不吃,也不准家人吃。
在王国维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娱乐”这两个字的概念。王国维的唯一一次出游,是与清华同仁共游西山。那天,他是骑驴上山的,而且兴致很高。当时的北平,收音机还没有普及,虽然有广播,顶多是一个小盒子样的矿石收音机,戴耳机听听,就算不错了。尽管王国维对中国戏曲有着深入的研究,可他却从来没有去看过戏。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古玩店及书店。书店的老板都认识他,在那里,他可以消磨大半天。如果在书店中遇到了想要的书,那就非买不可了。所以,王国维的妻子知道他要逛书店,就事先把钱准备好。有一次,他从城里回来,脸上洋溢着笑容,到了房内把包裹打开,原来是一本书,他告诉妻子说:“我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夹在书页内的一页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