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戊戌变法”。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同年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趣味主义者,为“四人功课”放弃演讲

国学大师梁启超是个典型的“趣味主义者”,他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一针见血,耐人寻味。他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更有趣的是他留给儿女们的自画像:“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初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梁启超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就他的标准而言,麻将显然也是种“趣味”的游戏。因此可以说,梁启超提倡的是趣味主义的人生观。

梁启超在清华讲学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可见,打牌(即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之大。据说,梁启超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的。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学术界的朋友约他去讲演,他却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原来,梁启超是约好了麻将局。

弄巧成拙,原配“泼醋”

像梁启超这样的国学大师,在学术上一言九鼎,语出惊人,可是在婚姻生活中也有弄巧成拙的时候。梁启超的原配夫人叫李蕙仙,是梁启超乡试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比梁启超大几岁,出身富贵人家,个性豪爽泼辣。婚后,梁启超处处容忍、谦让她,因此落得个“惧内”的名声。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只身逃亡东瀛。1900年5月,梁启超受邀前往檀香山访问演讲,期间与当地一位华侨的女儿何蕙珍产生了一段恋情,虽然梁启超最终发乎情而止于礼,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但他却在给夫人李蕙仙的一封信中如实地汇报了这件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