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李蕙仙的信中,梁启超用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与何蕙珍相识的情景,并且把自己复杂的心情诉诸笔端。李蕙仙收到信后,即刻回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你喜欢何蕙珍,就娶她为妻,我会禀明父母大人为你做主;如果你能像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大义为重,就不要再牵挂此事,保重身体要紧。
梁启超收到这封信后大惊失色,因为两位高堂绝对不会同意他私自恋爱娶亲,于是赶紧复信赔罪,表明态度:“蕙仙鉴: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再勿提及可也……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仪而已。”
清华校训,字字珠玑
梁启超晚年主要致力于讲学。他曾说,儒家道术千言万语,各种法门,最后归结为“内圣外王”,“即专注重如何修养健全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
1914年,梁启超因喜欢清华幽静的环境而住在工字厅西客厅,取名“还读轩”,并在那里完成了《欧洲战役史论》一书的写作。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以《君子》为题演讲。他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希望:“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他还对清华学子寄予厚望:“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梁启超的字字箴言,后来便成了永远镌刻在清华人心中的信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中,“天行”指天的运行或天运行之规律,“健”即刚健不屈。意为:天的运行不受人世的兴衰治乱的影响,按自身的规律,永恒不止地前进。因此,将刚健视为天的高尚品格。《易传?乾文言》盛赞这种品格:“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天具有刚健的高尚品格,因此企盼人效法天,刚健不已,自强不息,胜而不骄,败而不馁,不因艰难而阻,不因险境所挡,一往无前,努力进取,永无止境。
在清华的日子里,梁启超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感情既深且厚”,“觉无限愉快”。自1920年12月开始,梁开始在清华以《国学小史》为总题系统讲学,并于1922年2月正式受聘为清华学校的讲师。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著名作家梁实秋还在清华念书。他听过大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印象十分深刻。梁实秋回忆说:“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话,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然后,开讲中国古代韵文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色,说到兴奋处,不禁手舞足蹈。在场的听众,包括梁实秋在内,也都随之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