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自清:七次跳槽的“清华园住客”(3)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清华园的住客”

朱自清曾先后居住过清华园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如今校园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朱自清短暂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

朱自清最初住在清华园南院单身宿舍,与陈寅恪、浦江清、杨振声等教授为邻。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见朱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后来在西南联大,朱自清以“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国共食不相忘”的诗句,表达对这段共餐经历的怀念。

清华大学中文系成立后,朱自清与杨振声一起拟定课程,开创了国内融汇中外文学、新旧文学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1930年秋,他代理中文系主任,主张“科学化”“现代化”的办系理念,以“批判地接受旧文化,创造并发展新的进步文学”为中文系的使命,主张“中外文合系”,沟通中西文化。1932年9月,他出任中文系主任,亲自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他的学风和人格,杨振声描摹得恰如其分:“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其间,朱自清一家住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紧邻荷花池与近春园遗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甚适意”。时常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等友人桥牌竞技,或与闻一多、李健吾、叶公超等文学同道共进餐宴,探讨新文学的方向、诗的形式,颇多快意。他一生清贫,家中除基本陈设外,十分简朴。1936年3月23日,朱自清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妻子散步至成府定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不久日本入侵,他随清华南迁,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他时常心系北平,心系清华园。1943年,他读到马君玠的诗《清华园》:

“路边的草长得高与人齐,遮没年年开了又谢的百合花。屋子里生长着灰绿色的霉,有谁坐在圈椅里度曲,看帘外的疏雨湿丁香。”

自称“清华园的住客”的朱自清,仿佛真的回到清华园。1946年10月22日,朱自清全家终于回到清华园,回到久违的北院16号。

71封情书,有情人终成眷属

19岁时,朱自清与父母包办的女子武钟谦结婚。武钟谦内向沉静,与朱自清同岁。那时,朱自清在清华教书,讲扬州方言,说话很急,还脸红,与武钟谦感情却很好。婚后12年,生下3男3女。可惜武钟谦未能陪伴他很久,在一次肺病中永远离去。看着爱妻辞世,朱自清心内异常难过,发誓不再娶。其后的一年内,六个孩子让他劳心万分,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真是不够,于是在思想摇摆一段时间后,还是去相了亲。对方就是小他7岁的女子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是齐白石的弟子,工书画。她长相清秀,大眼睛,双眼皮,性格很活泼,与武钟谦是两种类型的女子。那天,朱自清穿一件米黄色的绸大褂,戴一副眼镜,看起来还不错。可偏偏脚上穿了一双老款的“双梁鞋”。就是这双梁鞋让陈竹隐的女同学笑了半天,说坚决不能嫁给这土包子。陈竹隐并没有为这双梁鞋去否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朱自清再约她时,她欣然赴约。朱自清之子朱思俞回忆说,他们一个在清华,一个住城里,中南海,来往也不是特别方便。那个时候清华有校车,每天从清华发到城里头再回来,要来往的话就靠校车这么交往,没有来往的时候,就靠信件,所以那个时候写信写得比较多。保存下来的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有71封。

1931年6月12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然而,陈竹隐却想到一结婚她将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这对未婚的她来说,该有多大的压力呀。她在犹豫中,疏远了朱自清。这不得不让朱自清的情书变得伤感:“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自己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烦乱啊。”

在朱自清情书的轰炸下,陈竹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感情,接受了他和他的孩子。不久之后,朱自清在情书中写:“隐,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随后,他们去看了戒指。在朱自清欧洲访学结束后,两人在上海结婚,一直共度到朱自清去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