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的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的校长宣布,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从今以后全部免试入学。在美国留学期间,茅以升虽然主攻桥梁专业,但为了增强自己的记忆力,他选择的第一副科就是高等数学。为了能早日学成回国,茅以升以顽强的意志常常挑灯夜战,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取了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康乃尔大学名教授贾柯贝邀他留校做助教,茅以升婉言谢绝了,贾柯贝很欣赏茅以升,随即介绍茅以升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无论在桥梁工程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匹兹堡桥梁公司的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实习期间,茅以升利用业余时间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茅以升获得了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时的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建筑学界称为“茅式定律”,并因此而荣获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
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回国后受到唐山路矿学堂邀请担任工科教授。第二年,茅以升离开了母校,前往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担任副院长。1922年,茅以升被东南大学聘为教授。1923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东南大学设立了工科,并且担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校长。1926年受聘于北洋大学教授,两年后担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院长。1930年,担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要负责象山新港的规划建设。
在教学中,茅以升积极建议改革落后的教学体质和课程设置。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他治学非常严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用事例解释理论概念,让学生领会透彻。对于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作“受体”,进行灌注的现象,茅以升极力反对。
除此之外,茅以升还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课程提问题。通过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就可以判断他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的程度。如提不出问题,则由另一学生提问,前一学生作答。
当时,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得知茅以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后,亲自带学生前来听课。陶行知认为,“这是个教学上的革命,值得推广”。
圆梦钱塘江
1933年,出于浙赣铁路兴建的需要,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但是国内的技术人员认为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几乎办不到。这时有人想起了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辞去所有的教职工作,担任了钱塘江桥工委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邀请了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在修桥期间,碰到了重重困难,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整个工程就到了收尾的阶段。当时淞沪抗战正在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在上海保卫战打响的第二天,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大桥顺利完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了政府的指示,要求炸毁钱塘江桥,因为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也随同来人一起运到了杭州。
就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大桥炸毁后,茅以升带领着桥工处的所有人员迅速后撤,有关大桥建设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
建国后雄姿勃发
1950年,茅以升被任命为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同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1952年,茅以升参加九三学社,后任中央副主席。同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成立了土力学小组,举办土力学学术交流和普及讲座。
1955年,茅以升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两年之后,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1958年,茅以升主持修建了人民大会堂。
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茅以升曾经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国并作学术报告,而且在华侨知识分子中积极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
除此以外,茅以升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历任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