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邓稼先:许身报国壮山河(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第二年,邓稼先顺利回到了北京,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教授助理。在不断高涨的学生运动中,邓稼先积极参加了北大理学院的进步运动,热情支持民主学生运动,还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他来到了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攻读物理系。在学习之余,邓稼先参加了进步留学生团体“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且担任了干事之职。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邓稼先迅速写好了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他的恩师和好友挽留,希望他留在美国,为自己奔一个好的前程,邓稼先婉言谢绝了。在获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就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威尔逊号”轮船。和邓稼先一样期盼早日回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一百多人,他们冲破了美方的重重阻挠,在1950年国庆前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邓稼先来到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副研究员。1953年,时年28岁的邓稼先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的长女许鹿结婚。1954年,邓稼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义无反顾投入一生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想也没想,一口答应了下来。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由于工作性质的严格保密性,回到家里,邓稼先没有对妻子说实话,只是说“要调动工作”,以后不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了,而且联系也非常困难,知书达理的妻子表示坚决支持邓稼先的工作。从那以后,邓稼先似乎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人们的视觉中悄悄地消失了。

在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邓稼先来到北京各大高等院校,挑选了一批大学生,组织起了第一批研制原子弹的队伍。他带着这支队伍来到了北京郊外的一片庄稼地里,开始了战斗。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停止了原有的协议,调走了专家,原子弹研究工作一度陷入了瘫痪。邓稼先毅然挑起了大梁,负责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同时积极部署各个部门分头研究计算,自己带头攻关。

1962年9月,在邓稼先的努力之下,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之上,第二机械工业部党委向中央呈交了相关的报告。后来政治局作出决定,确定了原子弹爆炸的最终时间。1964年10月16日下午,冉冉升起的蘑菇状烟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继续领导了研制氢弹的新任务。1966年底突破氢弹原理,次年6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在生死关头,他总是站在操作人员的身边,给人巨大的鼓舞和安慰。

有一次,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了一个很大的口子。邓稼先抢先一步,把摔碎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的妻子是医学教授,回北京之后,强拉着他去做了全身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的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或者退缩,而是坚持回到了基地。后来辐射越加严重的时候,走路都很困难,但是邓稼先给研究人员下命令说:“你们还年轻,绝对不能去。”1972年,邓稼先先后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和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1985年,邓稼先回到北京后,倒在了病床上。国家尽最大的力量来挽救他的生命,结果于事无补。在他去世之前,国家给他配了小汽车,邓稼先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车转了一圈,表示接受了国家的礼物。

1986年,邓稼先因身患癌症而逝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