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生平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早年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之后前往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6年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从事了大半年的世界建筑史研究。1928年,回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兼系主任,之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31开始,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担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抗战结束后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应美国耶鲁大学的聘用担任访问教授,同年还兼任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兼任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钟情建筑的爱国青年
1901年4月,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父亲梁启超,著名的大学者,因为“戊戌政变”而闻名中外。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梁思成从小就熟读《左传》《史记》等古籍,接受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幼年时的梁思成对中国古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屡受凌辱,这让梁思成产生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2年,11岁的梁思成回到了北京,三年后进入清华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梁思成学习非常用功,所以成绩很优秀。他业余爱好非常广泛。对美术和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曾被聘为学校的美术编辑,经常为校刊画插图。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学校乐队的队长和第一小号手,参加合唱团和军乐队;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梁思成积极参加了学校“义勇军”并且很快成为组织的骨干力量。1923年,梁思成和同学们一起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纪念活动,回来的途中不幸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造成了左腿骨折。
1924年,梁思成前往美国留学,他选择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学校里,梁思成学习非常用功,常常泡在图书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笨功夫”研究古代历史和文物,因为他把著名建筑逐个画下来,以加强记忆。1927年,梁思成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在搜集资料时,日渐成熟的梁思成发现书本中的资料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于是他决定到实地去考察研究。
困境当中方显民族气节
1928年,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经环游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看到别的国家的古建筑受到保护,并且有专门的学者在研究,而国内的古建筑大多无人问津,并受到严重的破坏,这深深地刺痛了梁思成的心。回国后,在东北大学的邀请下,梁思成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在那里,他创建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很快沦陷。梁思成一家迁到了北平。之后,他参加了专门研究古建筑的营造学社,并且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