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于1904年4月22日的美国纽约市,11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矿物质的学术论文。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并用3年的时间修完了4年课程,并以优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27年获得美国国家研究院资助在哈佛大学任教和研究。一年后取得了一笔留学经费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1940年11月1日,与凯瑟琳结婚,一年后第一个儿子出世了。1942年被国防部后原子能政策临时委员会任命负责建造原子弹。1946年获杜鲁门总统授予的美国功勋奖章。后来从事与原子能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终进哈佛,专业上摇摆不定

在孩提时代的奥本海默就表现出对科学方面的兴趣,不断尝试去了解、分析物理上的一些现象。5岁时,随同父母、弟弟一同前往德国,祖父本杰明?奥本海默送给长孙奥本海默一些矿石搜集品,这些雕琢后闪闪发亮的石头令奥本海默十分着迷。回到美国后、奥本海默俨然成为业余矿物学家,常利用周末到四处去寻找新的样品。在11岁生日时,由于他对地质学及矿物学的狂热,还被纽约地质学会选为会员。12岁时,他就在学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学性论文,是一篇有关矿石方面的研究报告。

奥本海默对文学也有高度的兴趣,当他不研究矿石及晶体时,便一头栽进书堆。他也开始写一些饶富哲理的抒情诗。

他所上的第一所学校—纽约伦理文化学校,鼓励学生在科学、文学及哲学上的兴趣发展。奥本海默在上大学之前,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前,都在这个学校就读。奥本梅默在校成绩优秀,几乎科科都拿A。11岁大的他就对—位堂兄吹嘘说:“随便问我一个问题,我可以用希腊文回答!”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罗伯特·奥本海默得以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就读。中学毕业那年夏天,双亲送他到德国旅游以为奖励。在德国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哈兹山区附近寻找矿石。个子高瘦的他不爱运动、体育之类的活动,却很喜欢一个人散步,吹着凛冽的山风。但他却因误饮不洁的山溪水而得了严重的赤痢,一下子恶化成严重的肠失调。秋天回到美国时仍因重病体虚而无法注册入学。

奥本海默在9月份回到东部纽约,开始为前往麻省康桥市的哈佛大学就读而准备。一到哈佛,他就全心投入这个具启发性的知识世界。他继续攻读文学,特别是法国作家的作品;同时也继续学习希腊文,在哈佛这段时间的磨练使他已经十分精通这个语言了。

第二年他决定主修化学,这时的他对未来的就业生涯规划仍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朝着科学的大目标求发展。在以后的一个访问中,他回忆道:“我还记得,当时和一群学长在讨论我是该主修化学,还是矿冶工程,因为我很向往矿冶工程师的那种生活。其中一位朋友顺口说:‘修化学吧!因为那样才有暑假!’”

有了这个幽默的“命令”,他就全心全力投入读书,很少参加课外活动、他参加了一个“自由会”的组织一段时间,自由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般人民的生活方式十分不以为然,它所发行的《牛蝇》会刊中,就大力抨击30年代美国人懒散、自以为是的生活态度,哈定总统及柯立芝总统则为这种人的代表。他另外也加入一个“科学社会”社团,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及老师不定期地聚会,讨论科学上的最新发明,以及一些“科学上的哲理”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