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5.大海那边的战后

日本的面孔 作者:刘晓峰


今年夏天读到两本和中日战争有关的书。一本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的《天皇的玉音放送》(2004年8月三联书店版),一本是日本上智大学教授渡部升一的《日本史上看到的日本人》(2000年2月日本祥传社版)。有趣的是这两本书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两本书的作者都在大学任教,写的都是历史,而作者的出身,却都不是历史学。小森阳一的本行是通过语言研究文学,渡部升一本行则是英语研究。两本书在日本发行量都很大,影响都很大,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对历史的解释却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次读到小森阳一《天皇的玉音放送》是日文版,那是2003年秋末。当时受到的震撼,今天阅读中文版时依然历历如新。在做为历史研究者视若常识而未加深究的地方,常常存在着明显但一直被忽略了的重要内容。小森这本书之所以让我感到震撼,是因为它修正了我关于日本的知识中很多自以为清楚的盲点。

举例说,抗日战争的历史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学习,但和我一起看《地雷战》、《地道战》、读《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长大的朋友们,大概和我一样不知道,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中,一句话都没有提到我们的八年抗战。按照这份诏书的叙述,日本天皇最初本是“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的,而“所以宣战于英美二国者”,也是为了“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交战业已四载”,尽管日本的朝野、军民都尽了全力,但世界形势对日本不利,又有了原子弹,为避免“民族之灭亡”并进而“破坏人类之文明”,天皇才下诏书接受《波茨坦宣言》。整个诏书读下来,原来日本昭和天皇头脑中“终战”的战争,不过是对英美开战的四年的太平洋战争,而且失败的原因不是别的,除了世界大势的不利,新型炸弹的威力,还有要避免人类文明破坏的使命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帝国不过与我们一起“共荣共乐”来着,而战争重要的直接受害者的我们,在《终战诏书》中一句也没被提到——这份诏书中根本没有我们什么事儿。在日本留学期间,这份诏书的“玉音”片断我也通过电视听过多少回,但从来没有想过翻开历史档案,认真阅读一下原文。所以学习日本历史十载有零,非常惭愧的是,借了小森这本书的叙述,我才补充上这一漏洞,而有没有这份知识,对能否看清战后日本社会的思想演进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说到这里,不由自主会想起另一本书——《日本史上看到的日本人》。如果说小森期图从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那么渡部升一对历史加以回顾,为的却是找到日本万世一系的国体万邦无比的明确依据。在他看来,日本史的本质在于,神话以来日本的王朝就是一系相传。用这样的历史观看近现代史,渡部升一把中日战争归结于宪法的缺陷和以美、中外部环境对日本的排挤。所以对外而言,这场战争是“自卫自存”,对内而言,是由于军部的一意孤行,日本才最后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我们有许多不同。正如赖肖尔曾经指出过的,从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采取权力分散、到北条幕府采取执政与借助联署或多数人评议的政治形态、到江户时代采取幕府与各藩合议制的形式,权力非一极化的历史非常长。从镰仓幕府到江户幕府,日本特有的以武家为核心的统治政权与力量尽管衰微,但却仍执有祭祀权力的天皇两方面权力并存,可以说是日本历史的一道特殊的风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部分日本史学者把战争的责任归于“军部”的无谋和暴走时,很多日本人很易于接受并深以为然,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也藉此得到开脱。广泛渗透于大众的,正是这种无视明治以来天皇制本质的历史观。那么,昭和天皇是否真的不负有战争责任?在我看来,这两本书正构成一种对话。文学研究出身的小森阳一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从正面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应当指出,在日本社会整体向右转的今天,这种对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进行彻底追究的态度,对日本侵略历史作出重新解读的勇气,对于当代日本社会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可以说,小森阳一的关注点,是想打破神话,为日本找到未来的正确方向。他具体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认真解读核心的基本史料,重新找出历史问题的关键点。渡部升一的关注点则相反,他要重新组合已经零散的神话,为日本找回过去的“荣光”。所以在话语上渡部更热心单方向的宏大叙事,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历史事实则采取无视的态度。比如他断然把对于非战斗人员的无差别空袭轰炸的始作俑者归于英美,却完全忘记了早在这之前日本军对上海的轰炸。在逻辑论证上,只要与这份“荣光”能够联系上的地方,即或牵强也千方百计硬套。比如,历史上日本皇室有长时期近亲结婚的记载,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渡部升一偏偏在这样的地方也要找到一份“荣光”,并且还真被他找到了。据说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对鸡的近亲繁殖作了“彻底研究”,结果是近亲繁殖的鸡五代以内体弱多病,再五代以后渐渐恢复正常,而当近亲繁殖超过十代,不得了,新的生物法则出现了,成长起来的鸡比最初的还要强。渡部升一认为,圣德太子可能就是这一生物法则中产生的杰出人物。读到这种地方,我完全晕菜了。姑且不说科学上人与鸡是否可以完全相比,单就逻辑而言,要颂扬圣德太子是伟大人物,难道一定要用“为了这位杰出人物的诞生,他的祖先冒了体弱多病的危险五代近亲相奸,又熬过了五代近亲相奸的恢复时期,经历这十代以上近亲相奸,才最后生产出这样一位不世出的伟大人物”这样的逻辑话语吗?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这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欧共体的成长和它给世界带来的变化。2004年5月1日,欧盟25国举行庆祝活动,庆祝10个新成员国加入欧盟。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各成员国举行音乐会和焰火表演。5月1日开始欧盟正式扩展为25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25个成员国加在一起,人口达到4.55亿。尽管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同样有过战争和仇恨,但我们今天仍然看到了一个共同体的欧洲的出现。如果欧洲的整合是可能的,那么曾经同为汉字文化圈的东亚是否同样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如果可能,它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可能,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是同处东亚社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知识分子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来,取代以往意识形态的对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正日益成为新的热点。民族主义思潮非常活跃的倾向,同样出现在中日之间。正因如此,如何正确认识过去,与能否寻找到东亚共同的美好的将来是直接联系的。从这一意义上,日本学者的这两本关于历史的著作,可以说从正反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