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技术创新之路
也是在小沃森任内,IBM强化并制度化了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1963年,IBM研究实验室(IBM Research)正式升格成为独立的部门,在之后的岁月中迅猛发展,成为IBM的核心部门,研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
1970年,IBM研究部的科学家特德·科德(Ted Codd)发表论文提出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s)的概念,将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按照容易解读的方法进行排列,使非技术型用户也能访问和管理海量数据。现今几乎所有商用数据库产品架构都是以关系型数据库概念为基础的,他的发明衍生了数据库软件行业。
1971年,IBM研制出了最早的计算机语音识别应用技术。1980年,IBM在S/360和370基础上研制出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架构,后来被广泛利用到UNIX的环境中。1986年,IBM的科学家发明高温超导体(Super Conductor)并一举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看似和计算机无关的技术,后来大大加强了IBM在芯片技术上的领导地位。1992年,IBM发表ThinkPad笔记本电脑,改变了PC的市场格局。1998年的CMOS处理器的突破让IBM的最大型机器可以摆脱水冷的环境要求,大大缩小大型主机的占地要求和制造成本,挽救了它的生存。凡此种种,都是IBM研究部的创新成果,在此期间,先后六人四次获得诺贝尔奖。
在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1969年,IBM发布了面向中小企业的SYSTEM/3X中型机。同年还帮助美国宇航局(NASA)实现登月计划,IBM的计算机在轨道天文观测站Ⅱ号(Orbit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Ⅱ)运行了一整年。除了上述领域外,在1957到1992年这一阶段,IBM还在UNIX、网络、存储等领域研发出大量新技术与发明。
小沃森任内的重要决定,则是IBM决定成立自己的半导体元器件(Component)部门。半导体是计算机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半导体技术也就是处理器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IBM的研究人员一直相信半导体技术前景甚为远大,尽早确立IBM的领导地位将会让IBM更早接触到更尖端技术和获得更多创新的机会,从而帮助IBM系统的发展。可是在初期进入半导体计算时,IBM一直摇摆不定。不知应否自己生产半导体元器件,原因是它的毛利比系统的毛利低,而且资本投入很大。甚至在1957年年底,IBM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下称TI)签下合作协议,交换知识专利和技术资料,联合研究,同时把IBM的成果转到德州仪器,而IBM承诺只从德州仪器购买元器件。这样的做法引起研究部门强烈的反对。
与此同时,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在半导体技术上号称要超过IBM,并生产出全晶体管化的电脑,让IBM坐立不安。再加上在1959年年初第一个关于定义集成电路的专利申请浮出水面,让IBM觉得未来系统的设计只会越来越缩小,如果不把握半导体元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将来会直接影响IBM系统的生存。一年之后的1960年10月,IBM下定决心,宣布成立一个独立机构去研究有关技术和生产工艺,目标是要去供应大部分IBM的元器件需求。翌年该组织升格为IBM元器件部门(IBM Components Division)。这个决定影响深远,至今IBM除了在PC和PC服务器的处理器上采用别人的技术外,其他所有的处理器都是IBM自己研制。在业界,IBM的处理器在超级计算领域,在商用的各类系统,还有1990年推出POWER架构①,一直占据领先地位。
IBM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大量的投入和专业化的管理得以持续,使它能够在技术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也是IBM引领世界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