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大学四年(2)

大学四年挖好坑 毕业十年牛哼哼 作者:嵇万青


2011年4月于北京

大学,我在这一角落看你

这两篇日志是我自己在大四写过的最有感触的两篇,第一篇《成长》算是一个小故事,写的是我一个好朋友的故事。第二篇《开学的日子》是今年开学的时候我看到的一些现象而写的。两篇文章本身不表达任何观点,我想要的只是大家的思考,看完之后你想到了什么。否定大学?肯定不是我要的答案。爱一个东西,你就应该接受它的丑陋和不足。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大学并非至美,那就先看看它的难看之处吧。

(一) 成长

我有个朋友,在中学就相识的,各方面都很出色,是走在校园里大家都会仰视的那种。他不只唱歌跳舞才艺俱佳,难得的是成绩还很不错。只是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一家人都很为儿子骄傲。

我姑且先称之为L。前几天看到他的时候变了很多,发现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轻狂少年了,于是心里很感慨,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或许还会有共鸣。

L是同我一样在2007年参加的高考,没有发挥好然后就去复读了。这里先说说高三的一些事情吧。L那时候在学校很混得开,不但在艺术节活动中常常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而且期末考试那种很俗气的大红榜上偶尔也能看到他的照片。虽然他不是成绩最好的,但是如果综合起来看的话,绝对可以得第一名,这种学生谁不爱呢?老师喜欢,女生痴迷,就差没建粉丝群后援会了。所以总的来讲,L的高中生活是如鱼得水。

我曾经受邀到L家去做客,能够感受到那种他被举得高高的氛围。在还没进他们家的时候,遇到的那些大叔大妈都会很热情地和L打招呼,“大学生回来了……”“今天这么高兴,是不是又在学校得了奖啊?”等诸如此类。我能想象L几乎甚至成为了他们那条街道里小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了,这种崇拜建立于对未来的高期望之上。可是,这不还没上大学吗?所以L一方面对这些赞美很受用,另一方面他也是很有压力的。作为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也有责任去奋斗,为他的父母保有这种骄傲。

然而重点来了,高考是残酷的,虽然我不太想去质疑它的公平性。L那一年只考了480分左右,连二本都上不了,这下街坊里炸开了锅。不光是L接受不了,周围的所有人都接受不了,最难过的还是他的父母。邻居们开始收起之前付诸他的赞美,一边冷嘲热讽跟自己的小孩议论L,一边又会跟L的父母说一些比如L是不是一直以来在成绩上都在骗父母这样的鬼话。老两口是很受伤的,但是疼儿子,于是让L自己选择。心高气傲的L自然接受不了去读一个籍籍无名的大学,在消沉了好一段时间之后在一所复读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复读生涯。

这期间朋友们之间也联系得很少,一方面是怕他会觉得尴尬,另一方面也是不想打扰他的学习。不知道是L在自己前十几年把好运气全部透支完了还是怎么回事,反正2008年的高考L又失利了。这一次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周围的人早就不说什么了,父母也不可能再让他复读了。遭受重创的L觉得人生跌到了谷底,一度绝食想要轻生。毕竟还是有所牵挂,后来也想通了,暂且到一个专科学校里去读读,然后好好学习希望通过专升本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

2008年暑假的时候,我曾经跟L聊过一次,几个好朋友到外面去玩。感觉他仍然很不甘心,对于高考又是一副很无奈的表情。讲到大学生活,他一直在说要如何努力学习。我当时笑了笑对他说要加油,其实内心却不怎么确定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我感觉那时候L的心态很奇怪,一方面提到考试就会紧张失措,但是另一方面好像又比任何人都向往考试。

我一直很惋惜的是,L的歌唱得很好,还会跳舞,可是复读了一年之后再跟他聊起这些事情,他似乎一点都不感兴趣了。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碰乐器了,也没有跳舞,更不会像从前那样胡乱写什么歌词了。我觉得很遗憾,于是问自己,中国的教育有什么魅力让一个少年放弃一些原本更有意思的东西,而去专注于对人生没有意义的考试?难道真的上一所好大学要比做一个有情调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来得重要吗?

并且有一件事情是让我们觉得很无辜的。像L这种风云人物一直以来都是不乏被人喜欢的,其中就有一个女孩子很有点死心不改的意思。从高三,到L复读,再到L上大学,三四年间她一直坚持常常去看L。L在高中的时候应该也是对她有好感的,可是最后就闹到大家彼此不见面的境地了。原因很简单,因为L觉得,第一年复读,女孩子上大学就变成了自己的学姐了。而等到复读完了呢,自己又没考好,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学历上还是比那女孩子低。这叫他怎么受得了,直接一句“我配不上”,就死活不再见了。

L上个月已经成功找到工作,不是太理想的,但是没办法,爸妈也不可能想什么办法了。上了大学到大二再到今年,L的思想又开始变化了。学习早已经不再被他提及了,他很狂热地开始热衷于各种创业活动。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但是现在的L说话又变得前所未有的激昂。见了面就开始发烟,动不动就敬酒,跟以前不太一样。嘴边的话题,总是让我这种胸无大志的男青年无法理解。钱钱什么的老是被提及,就好像跟着他我们通通都要发财一样。

最近一次大家吃饭,还是L主动约的我们。吃完饭大家一起坐在湖边吹风的时候,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这时候有人提议让L像以前那样唱首歌怎么样。“傻不傻啊?”L抽着烟仿佛又在盘算什么别的发展大计了。于是几个喝醉的人开始在湖边大喊大叫,就跟从前一模一样,但谁都知道有些东西改变了。

(二) 开学的日子

这两天是湖大新生开学的时间,当然也是我们正式迈入大四的时候。风卷残云的感伤氛围还没来得及收拾,新生们的青春气息就毫不留情面地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随着10级的学弟学妹们的到来,身边有人开始用一种文艺式的忧郁语气感慨:“又是一个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季节。”

混迹于校园的人潮当中,我用我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很多很特别的现象。

现象一,依然是官家子弟出没。怎么讲?昨天回宿舍,发现楼下停着一辆车牌不详的警车,但不见警察叔叔英姿飒爽的身影。心中暗想,莫非这就是传说中公车私用?果不其然,马上就看到一位小正太和他国字脸的父亲不停地从车上搬东西下来。有人用一种鄙夷的眼神围观父子俩,二人却显得相当镇定和淡然,父子其乐融融继续说着方言聊着家事。看到有人看他们,就很亲切地点头微笑。

现象二,依然是学长“照顾”学弟。我一同学把签名改为“听着满校园熟悉的优惠活动,哥笑而不语”。我们看到搭帐篷卖被子的学长们,他们的微笑依然亲切。也可以看到一间一间敲寝室门的学姐向您热情推荐各类英语杂志和书籍。每年的开学是学长学姐们淘金的好时机,其中当然不乏无良商家。记得那时候大一,一口气订了两份英语杂志,结果你知道的,收获了一堆还不齐全的废纸。隔壁寝室一哥们从学生会买的被子,实际上是学长们弄的私活,不知怎的后来发现是黑心棉,碍于情面没找他们算账,但以后见面也是躲着走。别急,接下来还会有学长学姐招呼你,需不需要做兼职、做生意什么的,别逞能逞强,先弄清楚了再说。

现象三,依然是垃圾满地,饭馆满员,吵吵闹闹。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实际上今年被扔在地上的广告传单远远没有去年多,不知道是误差还是素质提升了。但每一条路上都能看到被人们践踏过的静静地躺在路面上的废纸。小喇叭什么的超级多,主要是卖电话卡的,走到哪里都能听到。11点多,周围就已经很难找到吃饭的地方了。里面坐着的都是父子组合和父女组合,甚至全家总动员的阵势。

现象四,依然是有人有钱,有人差钱。看到一对穿着朴素的父女在后门的小饭馆徘徊,眼神里充满了茫然。低头一看,那位父亲的皮鞋上沾满了泥土,廉价的袜子还破了个洞。出来的时候,听到一位新生操着极不标准的普通话问路,眼神里充满窘态,还好碰到热心的学长带着他离开了。开私车送孩子的倒是一年比一年多,那些学生大多全家出动。其实90后也不是都有钱,当然比我们那时候强。但别不信,仍然有人连网络都没碰过。从中午吃饭那件事情上,穷富状况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稍微有点钱的,就不在附近吃了。或者是早已经订好了地方,毕竟还有很多人情要走。剩下就剩我们这群老生和他们挤了。

现象五,依然有人抱怨,有人失望。有抱怨学校太破了的,有抱怨宿舍条件差的。这抱怨当然包括孩子和家长,尤其以妈妈居多,比如孩子从小到大没吃过苦,比如没人打扫房间没人帮忙洗衣服。甚至成群结伙地去找院领导,要换寝室,或者要求在外面租房子住之类的。一位家长站在学校的后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哪是人吃饭的地方。”我无意听到之后,默默飘过。哥哥我都是吃了四年地沟油的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